中国的书体是逐步发展的,按照演化顺序大致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之分,从书法角度看,汉代以后,开始出现古文、篆、隶、草、行、楷六体的名称。简帛书法,是指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的文字所反映的书法。山东博物馆年度重磅大展“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展”已于9月26日开展,展至2018年3月26日。此次展览是简牍帛书最全、最新的一次集中展示,涵盖了从战国至三国、晋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物。
诸体之初:
再现先秦至汉晋书法状态
20世纪之前,人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墨迹,多是晋唐时期的片纸数字。简牍帛书为我们呈现的,则是从战国中晚期、秦、汉一直到晋代横跨八百多年的各个时期墨迹真品。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它是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字最好的范本,其珍贵程度是其他任何碑帖都难以比拟的。作为书写形式,简帛也再现了先秦至汉晋时期的一种书法状态,成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书法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此次展览策展人刘绍刚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称,“长期以来,要了解先秦至汉晋时期的书法状态,我们所熟知的都是青铜彝器或碑版石刻的铭文和碑刻。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各种简帛终于从沉睡千年的地底重现真容,让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面对两千多年以前书写的墨迹,对于书法史研究者和书法临写者来说,可谓是一次石破天惊的大事,甚至称得上是书法史研究的一场革命。我们目前所见最早的秦简牍,是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左丞相甘茂更修为田律等事的青川木牍。简帛作为纸张普及之前最主要的书写载体,记录和描绘着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走向大众:
新资料代表新发现
与以往大众在史书上通常看到的对历史的平面性书写和纪录不同,简牍帛书更为鲜活的为大众呈现出战国、秦汉时期从帝王、王公大臣直至平民百姓各阶层的点滴生活,使人们对秦汉历史的认识与了解越来越丰富。
策展人刘绍刚讲到,“20世纪以来出土的简牍帛书非常多,极大推动了简帛学术研究。新资料代表新发现,简牍帛书的发现使帛书的研究成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一门学问,也是20世纪的显学。简牍帛书的学术研究价值很重要,但其研究一直束之高阁,待在象牙塔中,无法与普通大众见面。这次我们与山东博物馆联合办展,也是希望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给大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简帛文化知识。”
古体新学:
探究简帛书法艺术
简牍帛书中包含各种书体最早的雏形,在书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考古材料与古文字材料的双重身份,简帛早已成为学术界的新宠,倍受关注。同时,作为一种书写形式,简帛书的书法学意义亦已受到推重,成为研究先秦书法史不可绕过的一座重镇。
20世纪以来,自从简帛书法纷纷面世,临习简帛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书法界、各级书法展览都在学习楚简、秦简,绝大多数书者往往将竹简放大数十倍,甚至百倍比着写。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很多简帛书法书写者不懂得改造创新,往往直接临摹。”刘绍刚讲道。“战国秦汉最可靠的用笔的痕迹,让我们对书体的用笔理解更加深刻。当然,这并不能说汉简书法可以完全取代碑帖书法的学习。只有将碑和帖、战国简和金文的紧密结合,才能使得我们体会到那个时期书法的全面风貌和最高水平。”
简牍帛书的研究,让我们对中国书法史有了很多全新的认识,当我们在饱览全国各地出土的简帛书法,共同观看这段久远的书法史时,方能发现这段历史其实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其发展面貌也越来越清晰了。 (张玉)
▲山东博物馆藏 清拓本三体石经
▲青川木牍
▲郴州晋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