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制造的焦虑助燃校外辅导“虚火”
2018年03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洁

  新学期伊始,一项重磅教育举措让人拭目: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校外辅导热早已不是新话题,但近年来渐有“疯狂”之势。通知一出,经济、体力疲惫不堪的陪学家长为之鼓掌,同时,人们又在质疑中等待:接下来,各级政府部门将以何种措施达成整治目标,整治过后,会不会“春风吹又生”?
  事实上,就像往年一样,春节假期刚过,校外辅导机构就开班了,笔者在采访中就了解到,校外辅导大有掌控学生及家长节奏的趋势。就像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年前年后,年逾古稀的殷先生每天主要任务就是陪孙子上辅导班,爷孙俩每天早上九点出门,直到下午五点回家,午饭也在辅导班解决,而这样的时间安排似乎已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寒假生活常态。寒暑假,本意是让孩子们得到休整,在学习之余,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和学习,但对于许多孩子而言,寒暑假俨如忙碌的“第三学期”。
  年轻时,殷老先生曾做过中学老师。他说,孙子报的辅导班中,有的出于查缺补漏的需要,而有的确实没有必要。比如语文,一个人的语言文字功底应当在阅读中培养,在生活体验中丰富,但孩子没有时间好好阅读和体验,只能上辅导班被“喂”些现成的、服务应试的东西。
  一谈及校外辅导,有人就说,招生方式不改革,校外辅导风只会愈演愈烈。这话不假,但我们无法等到高考招生方式改革到尽善尽美的时候再行动,况且,当前的中高考招生方式、社会对于人才衡量的标准也在逐渐变化。
  着眼于可以改变的现实,笔者认为校外辅导愈加非理性,原因有三。第一,辅导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制造“抢跑”的竞争焦虑。打个比方,本来大家都在电影院中规矩地看着电影,突然前排的人站了起来,后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所有的人都陆续站了起来,教育部门经过多年实践和论证制定的教学大纲被校外辅导打破,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规律被打乱,此现象自然成为整治的重点之一。此外,一些辅导机构在招生宣传时,诱导学员全班团报、老带新、各种班连报,并以此为招生噱头:“全班多少位同学都报了,你不报会赶不上。”使学习成为赤裸裸的攀比。
  第二,学校教育应当承担起学科教育的职责,明确与家庭教育的界线,不要过分将学习焦虑转移给家长。殷老先生的话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家长时不时收到老师的信息,‘你那孩子上课说话了啊,孩子在班里第几名啊,得让他提高啊。’家长感受到压力,除了求助于辅导班,还能怎么办呢?”老师是孩子学科学习的主要帮助者、督促者,不应当把辅导孩子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家长,进而转移给校外辅导机构。
  第三,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应得到提高。笔者采访过多位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发现,真正学习好的孩子一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他们有的也上辅导班,但大多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理性选择,他们或者受未来目标的指引,或者从小受到好的引导和鼓励,优秀已成为了习惯,而这些大多得益于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氛围。
  让校外辅导回归“查缺补漏”的理性状态,不仅应加大行政管理、执法力度,如果学校管理和理念适当、教师负责,给每个孩子适合的教育,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大批家长寻求社会辅导机构的帮助。从微观上,家庭教育观念也应得到同步引导,在教育帮助孩子上更有方法、有自信,盲目的焦虑自然会减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