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强化社区矫正,再提升假释比例
2018年03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英锋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后,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开启。司法部部长张军在谈到改造罪犯的问题时表示,目前监狱假释罪犯的比例明显偏低,只有2%左右,这明显不符合法律精神,今后要会同法院、检察院大幅提升可以假释的罪犯比例。(3月4日《新京报》)
  对于基层司法局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工作者来说,这则消息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提升假释罪犯的比例后,更多服刑人员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早融入社会,忧的是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尤其是基层的社区矫正工作还存有不少薄弱环节,如果大幅提升假释犯的比例,社区矫正恐怕难以跟上节奏。
  目前,《社区矫正法》虽几经动议,但仍未出台,社区矫正工作所依据的只是最高检、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于2012年联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及各地对应出台的文件,这些规范的层级效力较低,强制执行力、约束力较弱,甚至在某些部分留有空白,笼统模糊,相互冲突,不足以有效分配公检法司各部门之间的社区矫正责任,不足以有效协调各责任部门的协作监督关系,不足以给社区矫正这样一件非常重要的监外执行工作提供强力依据,让社区矫正部门感到有些不太好用。
  这几年,各地社区矫正工作陆续由公安机关转交给司法行政机关,但一些地方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监管力量较薄弱,有些司法所只有一两个人,监管的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监外执行人员就有四五十人,监管人员往往力不从心。另外,一些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达标,责任心缺失,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司法行政机关的矫正手段也存有短板,对于监外执行人员不按规定时间报到、不随身携带定位手机或手环、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不定期报告情况、超出指定区域活动等问题往往只能警告,规范震慑力度不足,监外执行人员往往不以为意。
  假释是一种司法措施,是一种监外执行手段。提升假释罪犯的比例必须以强化社区矫正能力为前提,如果提升假释罪犯的比例或者步伐超出了社区矫正的能力,社区矫正部门就消化吸收不了假释罪犯,就会产生很多副作用。显然,强化社区矫正能力是当务之急,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明确社区矫正的责任分工、范围、标准、方式、时限、保障措施等要素,赋予司法行政机关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强制执行力。比如,可以直接决定对违反社区矫正要求的监外执行人员采取行政拘留、罚款、诚信惩戒等措施。监狱、法院等部门决定假释时,还应与司法行政机关提前沟通,由后者进行调查,出具接收意见。各级政府应该重点支持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建设,选优配强工作人员,配全办公硬件,完善教育培训、考核监督等软件。
  监狱“放出来”,社区矫正部门还得管得住、管得好,这样才能降低假释犯再危害社会的风险,才能保障他们在监外改过自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