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编进教材,技艺传承人当面授课
聊城“非遗”走进中小学课堂
2018年03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凌文秀 通讯员 韩银亮 徐胤

  编写非遗教材、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聊城市非遗进校园,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传承教育与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聊城市非遗进校园”活动入选山东省非遗工作十大亮点。
  非遗文化
编进校园教材

  近期,聊城市文广新局和教育局联合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指导校本教材编制,激发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对地方非遗文化,如聊城木版年画、葫芦、杂技、武术、剪纸、阿胶、京剧等地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编制校本教材发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聊城市教育局要求学校各科教师注意开发和拓展本课程地方的传统文化和非遗内容,特别是语文、历史、政治、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加强学科渗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将地方传统文化、文物遗迹、民间艺术、文体艺术等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
非遗教学
引发学习热潮

  在聊城中小学,除了学习书本文化知识以外,最让孩子们期待的,是每周三下午利用活动课时间,可以自主选择“非遗”项目学习传统文化,引发学生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引得孩子们积极参与。在活动课上,一件件外形精美、栩栩如生的“非遗”工艺品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家蜂拥而至并辗转于各个“非遗”课堂。
  据了解,仅聊城水城小学已有10余名非遗传承人对全校师生授课,培训教师和学生万余人次,学生亲手制作的东昌橙泥“小树叶”、“京剧脸谱”等非遗作品多次参加山东工艺美院文创艺术节、山东省文博会、全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广新局、水城小学、澄浆玉泥文化传承人筹划还共同建立了聊城市首家东昌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舍友非遗大讲堂、非遗多媒体室、非遗数字保护传习中心、东昌葫芦、东昌木版年画、东昌橙泥、东昌剪纸、东昌八角鼓传习中心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成为目前全省面积最大、项目最多的非遗教育传习基地。
非遗传承
进技术院校

  聊城义安成高氏烹饪技艺,开辟了聊城饮食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河。该项目还成立了聊城首个非遗传习所,高氏烹饪技艺的传承人高文平不仅继承了几代人的烹饪技艺,把非遗带到职业院校课堂。 
  在聊城餐饮界,高士玉的地位举足轻重。上世纪50年代,他得到多位名师传授,全面继承了聊城传统的烹饪技艺,烹制的“空心琉璃丸子”、“汆扒海参”、“东昌蒸丸”等菜品独具特色。他编写过《聊城菜谱》和《烹饪讲义》,先后担任过聊城县商业局、供销社、聊城地区饮食服务业的厨师培训主讲教师。
  高士玉先生对地方传统风味总结归纳,并形成理论,学生遍及鲁西。高士玉的三子高文平继承了父亲钻研技术的精神,并继承发展,他创制的“浮油鱼片”、“油炮腰花”、“桃花海参”、“冬瓜鱼馄饨”等菜品,口感更为细腻,造型更为精致,连续在国际、国家烹饪大赛中摘金夺银。先后获得全国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中国鲁菜特级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大师、高级烹调技师等称号,曾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烹饪大赛评委。除了传习所教授学生,高文平现在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给厨师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培训,手把手将非遗技艺带进高等院校,把传习所工作室建到学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非遗进校园”,通过传习所这个平台,定期组织烹饪技能展演,与学校等单位结合,加强交流和研讨,将老手艺和老味道留下来。


  义安成烹饪技艺传承人高文平带领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餐旅系烹饪专业学生实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