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追寻圣人的足印
2018年03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九龙
  一个人,一座城,相守两千多年,依旧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吸引无数慕名者前来,也是种奇迹吧。孔子、曲阜,向来是形影不离、人城合一。重走孔子之路,就从这座鲁西南的小城开始吧。
孔子故里 沾着老夫子的灵气
  千秋荣辱,百代废兴,斗转参横,沐雨栉风。在孔子身上,在曲阜城里,悠悠时光似乎被施了定身咒,一下子慢了下来。重走孔子之路,自然首先要看看这方水土,沾沾老夫子的灵气。
  三月,春寒料峭,更添庄严肃穆气氛。虽然带着一本正经的情绪,但是从京沪高铁曲阜东站出来,看到路口的隔离栏,还是忍不住笑了:上面的装饰字分明写着“礼乐射御数书”。这不是孔子的看家本领“六艺”嘛,迎头就出了道考题,孔子故里真是个费“墨水”的地方。
  没错,曲阜到了。当你踏上这片土地,第一眼就会确认,这里是孔子奋斗过的地方,一座有足够文化资本“炫耀”的小城。在这里,孔子他老人家一天到晚不知要被念叨多少遍。
  2018年央视春晚,山东曲阜分会场的震撼亮相,向世人传递出山东的人文风采,也让儒家文化惊艳了世人,带火了曲阜旅游。一听要去孔庙,开出租车的刘师傅便打开了话匣子:“往常这时候是淡季,来曲阜逛三孔的人不多,春晚播出后,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曲阜是个小城,主要靠旅游。”
  曲阜是个小城,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总面积八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六十多万,确实不起眼,可要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曲阜恐怕要排在许多大中城市前面。
  目光扫向车窗外,许多临街的房屋都顶着古风十足的大屋檐,而“孔子大道”“大成路”“大同路”等道路的铭牌更是霸气外漏。“曲阜可真是有文化啊,连路名都这么讲究。”我不禁感慨。
  “那是,要不然出圣人呢!”虽然没看见刘师傅的脸,可光听这语气,便能想象出那骄傲的神情。

背《论语》游三孔 小城有大气派
  没过多久,便到了孔庙南门附近。径直走过去,就是万仞宫墙了,再向里,即是孔庙。布局紧凑,一点都不浪费,曲阜真是小城。
  可是,小城也有大气派。
  万仞宫墙路东二百米,有处《论语》背诵厅。来时路上,刘师傅就温馨提示,在里面背《论语》可以免费逛三孔,不妨试试。
  这事我倒是早有耳闻。按照“厅规”,游客只要在10分钟内背诵出《论语》的30条,并由评委随意抽取其中5条能够正确释义,便可持通关证书在一年内免费参观孔庙、孔府、孔林景区一次。
  你会背,我免费,曲阜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都曾用过。如今,底蕴深厚的景区不少,但能让游客有所收获的却有限,虽然此举有“逼迫”游客被动学习之嫌,但总比只顾门票收入要强太多。
  姑且去瞧瞧热闹吧。然而,走进厅去,才发现自己是想简单了。
  “我们现在每个月都排名,这个月目前排第一的是许灿文小朋友,仅用了46秒。”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我瞠目结舌。
  46秒是个什么概念?要不是提前做了充分的功课,如此短时间,照着念都不一定念完。
  “许灿文小朋友家是济宁梁山的,今年才10岁”,工作人员告诉我。虽然没亲眼见到他,但还是能感觉到“后生可畏”四字。我相信,这个家庭绝不会单纯为了省百余块钱门票就让“宝贝疙瘩”费时费力背《论语》的,一定是平时就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从大厅里人群的表情看,大家乐在其中,颇为享受。“立我烝民,以理以风”,寓教于乐要比单纯说教好得多,这一点,曲阜景区倒是深得孔子真传。
  孔子,一直争议不断。如何看待孔子、看待儒家思想、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往大了说,是个涉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关系到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往小了说,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如何为人处世,用什么理念去教育后代。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重走孔子路的过程,也正是审视传统基因、重拾文化自信的过程。

  一个人一座城
相守两千多年

  从背诵厅出来,穿城门,直奔孔庙。
  “不如意事常八九”,对这话,孔子定深有感触。他是知名学者、满腹经纶,追随者三千;他胸怀天下、游历列国,却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反而受到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凄凉时“累累若丧家之狗”。
  神奇的是,孔子既没有像平民百姓一样淹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没有像其他诸子百家一样,如流星般划过天际,转瞬即逝,反而光芒越来越耀眼,从“尼父”到“文圣尼父”到“先师”再到“至圣先师”,最后一直封到“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离世时,只有三间破败的茅草屋。去世后,他的“家业”越来越大,便有了这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464间房屋的雄伟孔庙。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大成门,一道道古朴的大门,正是历代王朝扩建孔庙的见证。
  地震、大火、战乱,宫阙四百间,兴废几何?真正阅尽人间冷暖的,还要数那些沧桑的古树。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两千多年后,在孔子的故土之上,依旧古柏林立,千载不朽。
  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鱼贯而出,过阙里几步,就是孔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孔子没享过的福倒是泽被后人了。衍圣公宋代位列八品,元代三品,明初为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御道行走,好一个“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毕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相比孔庙、孔府,数里之外的孔林则安静许多。
  “你好,孔子。”站在孔子墓前,倒更能静下心来。
  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究竟如何才能懂你?你将向何处去?三孔一路走来,脑中的困惑反而越来越多。
  “这不是一次学术研究,也不是一次旅游观光,更不是使徒朝圣,而是一次和你的隔空对话、真心交流。我希望周游归来,能找到答案。”望着斑驳的墓碑,我心中默念。
  在快节奏的今天,借助便捷的交通工具,我们完全可以只用十几天的时间,就走完孔子当初走了十四年的路。可是,把路重走一遍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韶华白首,不过转瞬。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方式会对人生的广度和深度起到决定性影响,而方向和方式的选择往往要依靠积淀和领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古人是最好的镜鉴,回首向来萧瑟处,两千多年的岁月有太多值得我们咀嚼的真味、借鉴的灵光。
  这一次,暂且洗却铅华,沉心静气,细细读读孔子的书,再好好走走孔子经过的路,想必会有一番别样的启迪。
  奔波,本身并无意义,重要的是能如孔子一般,在奔波中有所顿悟、有所收获。这,恰恰是现代人所缺少的。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刘军 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