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
2018年03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制作乐器,刘世瑞在已是第四代传人。
  仔细查看。
  蒙上蟒皮。
  祖传的老工具。
  精确制作。
  调音。
  裁剪蟒皮。
     扫码看视频。
  文/本报记者 汪泷
图/本报记者 李岩松
视频/本报记者 黄健恒
通讯员 李富荣

  城市中心,老运河畔,两鬓渐白的刘世瑞像往常一样,坐在那间有些残破的小屋里,摆弄着一件有些破损的二胡。二胡的主人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因为老伴失手导致二胡的一端被摔断了。
  刘世瑞仔细端详一会,左手死死将两端按住,然后滴上胶水。待稍作固定后,拿起一个很小的锉刀轻轻打磨。不多时,破损的二胡修复如初。如果不拿起来仔细打量,几乎看不到摔断的痕迹。
  老教师说,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知道刘世瑞。身为市级民族乐器非遗传承人,他这间不足10平方的小房子,除了是间民族乐器工作室外,还是乐器爱好者们“以琴会友”的“宝地”。“我们刘家祖上就是做乐器的,至少我知道的是从老爷爷那辈起,就在这老运河畔做乐器。”刘世瑞说。
  在他身后的墙上,挂满了二胡、板胡、雷琴等各式各样的民族乐器。“都是我的作品,大部分是为爱好者们私人定制的。”说着,刘世瑞又拿出一件半成品继续加工。
  记者在桌子上的一只工具箱里看到,里面装着形形色色的工具。那些看起来十分老旧的,则是他爷爷亲手制作的。“这件小鼓墩,是给二胡蒙皮的时候用的,比我父亲的年纪还要大。”因为历经两三代人使用,这些工具大多都形成了包浆,在盘玩珠子的玩家眼里,件件都是上好的宝贝。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刘世瑞家也从过去靠做乐器养家糊口,到如今把其当做一种爱好。“传承人的价值越来越大。”刘世瑞说,随着他这种用最传统的手艺制作民族乐器的匠人越来越少,刘世瑞最希望的便是能有沉下心去的年轻人来学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