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大素包与新梅村饭店
2018年05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台应新
  中老年朋友们都爱吃长清大素包,但是,如果说新梅村饭店里的长清大素包是最正宗、最有名的,恐怕吃过的人不多,知道的人就更少。
  话说清朝光绪年间,长清县有一个专卖素馅大包子的小店,其味道平平,销量一般。在包子店附近,有一个摆摊小商贩叫赵君祥,他天天厮守着小货摊,倒是经常去买大素包充饥。同是生意人,想法不一样,不久这个赵君祥就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自己能学到包包子的手艺,做得再好吃一些,生意肯定要比现在摆摊好,说不定也会比这家包子店的买卖好。
  于是他一边钻研调馅方法,一边筹集资金。上世纪20年代初,赵君祥和他父亲联手在长清县西门里开设了一家素馅包子铺,开始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
  刚开始干,赵家父子也没有想到给店铺起个名字。随着大素包配料讲究、个儿大馅儿多而声名鹊起,他们就地取了一个极其简单朴素的名字——“长清大素包”。
  赵君祥的父亲病故之后,赵君祥便子承父业,继续经营大素包。随着包子销量大增,有了一些积蓄后,赵君祥便想到人多地广的济南发展。
  大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赵君祥在大观园后门路北,找到一家店面,从此“长清大素包”开始在济南扎根落户。由于赵君祥制作的包子个大、皮薄、馅多、味香,经济又实惠,“长清大素包”的名字不胫而走,风靡济南。 
  后来赵君祥将店铺迁到了经二路纬一路“新市场”的南门外(也就是魏家庄那条街)继续经营。
  那时的新市场是济南老商埠区建立的第一个市场,比大观园的建立早16年,所以新市场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氛要比大观园更成熟一些。借助有利的环境,长清大素包又开始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据一位熟悉长清大素包的老济南人回忆:大素包的制作工艺十分严格,每斤面粉出十个剂子,擀出的皮又大又薄,必须包进一斤馅方够标准。拌馅以粉条和时鲜的大路菜为主,春秋以菠菜为主,夏季间有韭菜,冬为大白菜,配料主要有鸡蛋(炒后搅碎)、虾皮、豆腐(剁碎后油煎);葱花不能剁碎,而是以大片刀把葱白顶刀切成极薄的小圆片而不碎,拌在碧绿的菜中,再加香油、花生油、胡椒粉等,特别提味。蒸熟后的包子呈半透明状,隐约见馅,香味扑鼻,令人垂涎。除门市上现蒸现卖外,还有许多商贩来此批发,远销至城里、东南关一带。长清大素包一度成为济南名吃之一。
  1948年济南解放后,赵君祥的长清大素包一直在新市场南门外的原址经营。1956年公私合营时,长清大素包和新市场内的北顺居以及七八家店铺合并在一起,于1956年4月29日正式改名为“新梅村饭店”。
  合并后的新梅村饭店以经营鲁菜和面点为主,长清大素包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和原有的面食(比如蟹壳黄、荷花酥、状元水饺等),一起被列为山东风味小吃,后被评为济南风味小吃。新梅村饭店也以精湛的鲁菜制作和传统的经营风格火爆一时。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新梅村饭店的经营全面萎缩下滑,于1991年下半年倒闭,长清大素包的制作工艺也就在民间餐馆和包子铺里得到了传承和改良。如今在泉城济南,你可以看到,“长清大素包”的招牌遍布济南的大街小巷,长清人来济南开的自称最正宗的“长清大素包”的店铺,更是遍地开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