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鹫寺享受午后的宁静
2018年05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站在刻着“灵鹫禅林”四个大字石匾的殿前,抚摸着殿墙上斑驳的泥灰,听着不知何处传来的禅乐,我忽然又想起了五年前的那个深秋,曾随几位作家一起来过灵鹫寺。那时的唐冶新城还在开发中,没有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天地开阔,旷野清朗。路边偶尔会看到几株柿子树,树上熟透的柿子,在清晨的阳光下像一个个喜庆的小灯笼。我们的车子间或掠过几株枫树和银杏树,那火红的、金灿灿的叶子,让人瞬间从心底升起一片暖意。而当我坐在寺前一架破旧的独轮车上,遥望静静偃卧在疏阔的天空下的围子山,空旷的四周加上送爽的秋风,整个人产生一种已被放空、插上翅膀就能飞的感觉。如今再抬头看去,殿门的左斜上方,是一栋栋新矗起的高楼,无数炫彩的玻璃窗折射出刺眼的光线,令人眩晕。
  在远离喧嚣的灵鹫寺前,静听风吹过屋脊上的野蒿、菜地里秋虫的鸣叫,风铃在光芒下的清音,脑海里存放许久的俗念,名利场上的得与失,仿佛都成了前尘旧事。
  绕过正门,我们从一个偏门进入。此刻,灵鹫寺的辉煌全貌尽收眼底。
  灵鹫寺不似其他寺庙为黄、绿琉璃瓦的屋顶,其五座大殿皆是青瓦灰墙的明清风格,就跟国内现存的数千座寺庙一样,一望便知是明清时代重建的,砖石结构,形体简练,显得十分古朴。有人说灵鹫寺的建筑有道教文化的迹象,至于为何就不得而知了。我想,这也许与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有关系吧。因为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始终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但也可能与清王朝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同道家的阴阳五行思想融合在一起有点关联。
  进寺内后第一个殿是天王殿。殿门西侧竖着一块残碑,用玻璃罩着,上面记载着康熙年间重修灵鹫寺的旧事。
  虽然灵鹫寺的四周已被商业大厦和住宅商品楼包围,但它历年延续下来的、内在的安谧气质,依然可以给人带来难得的清醒与清净。
  斯时,有个叫普善的僧人正在给几个外地游客讲关于神鸟灵鹫的神奇传说:
  相传唐初,李世民东征,屯兵于此。为了激励军队的士气,便在此修建了一座五圣堂,用来纪念捐躯的将领。苦于战事不顺的李世民,常在五圣堂前彻夜思索攻城良计。某天子夜时分,众人沉睡之时,他突然听见一阵奇异的叫声,睁眼一看,一只散发着五彩光芒的美丽大鸟腾空而起,停留在五圣堂前,停栖片刻后又扶摇直上。只剩下五圣堂前三道金光,冲射牛斗。李世民顿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他认为这是神灵在给自己指路。果然,不久李世民便打了胜仗。此后,李世民重修五圣堂,并将其改名为灵鹫寺。
  我问朋友:记得史料上有记载,说灵鹫寺内有当年李世民亲手植下的三棵国槐,用作纪念,意在让士兵怀国。
  朋友说:三棵国槐,也被当地人称之为唐王槐。解放初期,三树国槐均有九丈余高,两丈多粗,四人连手,方可怀抱。夏天一到,寺内树阴遮天,凉爽如秋,地面长满青苔,后来就不知去向了。说着,朋友直指大雄宝殿后墙的两棵国槐,说:它们是唐槐的子孙,也是很受当地人保护和礼敬的。
  看着寒风中挺立着光秃秃树干的两棵槐树,我就想,这要是到了初夏,黄白色或淡黄色的槐花一片片、一层层地挂满了枝头,嫩嫩的花骨朵间有些许的绿意,蝴蝶和蜜蜂在其间舞动着。夏风一吹,树上的花朵,就会纷纷落在香客的发间,沾满游客的衣襟。
  趋步来到寺院的后院,我惊讶地发现灵鹫阁已做了修缮。五年前,这里还是非常破旧凌乱:五开间二层木质阁楼前堆放着许多杂物,殿墙灰蒙蒙的,残留着沧桑岁月的痕迹。此时,看着顶梁、墙壁、廊柱上雕刻着的精美图案,古香古色的花棂门窗,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唐朝,仿佛闻到了绵延的香火味道,看到了僧人们在蒲团上诵经、打坐的身影。
  大殿上高高挑起的房檐中间傲立着一只似鸟飞鸟、似兽非兽的动物,想必就是神鸟灵鹫吧。
  坐在灵鹫阁前的石阶上,看着远处一棵老树上那几片在风中晃动的枯叶,就觉得像几只翻飞着翅膀的鸟儿。我喜欢伫立在寺庙的庭院里,静听着僧人们诵经。虽然我听不懂经文,但是,每当听着风中飘过来的诵经之声,就觉得有一只温柔宽厚的手掌,在轻轻地抚平内心的杂念和烦忧。久而久之,就会感觉那浑朴悠扬的和声,可以驱散俗世里所有的浮光尘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