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制度成为医疗体系“痼疾”的终结者
2018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戴先任

  《北京市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11月6日举行,北京将首次探索全球化招聘、建立公众参与委员会等一系列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实施方案》有很多亮点,如未来北京市属医院将适时探索全球化招聘。目前国内公立医院鲜少引进外籍人才,聘用全球的高级人才来国内从事医疗方面的工作,有利于提升国内医疗质量水平,这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大手笔”,大大拓展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是跳出既有的人才选拔范畴,激活人才工作的“源头活水”。
  《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公众参与委员会。今后公立医院将建立公众参与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性社团代表、医院管理服务相关专家、服务对象和居民代表等组成。建立公众参与委员会,引入各种专业人士参与,来提升医院的治理水平;而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如病人代表等,则能把方方面面对医院的诉求带进来,形成公众参与医院决策与管理的制度化渠道,从而规范医院管理。现实中,医患关系紧张、医院偏离治病救人的理念,变得唯利是图,与缺乏这样一个揉合各方面利益与诉求的制度化渠道有很大关系。
  《实施方案》还提出要严控特需服务规模,要求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10%。特需服务比例过大,势必会占据过多的医疗资源,从而影响其他患者共享医疗资源。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具有公益属性,属于公共资源,不能为少数人提供特殊服务,而应该服务于所有人。严控特需服务规模,就是抑制公立医院搞VIP服务。医院救死扶伤,应该对每个生命都充满敬畏,生命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在救死扶伤这样的时刻,不能还分“三六九等”。北京的《实施方案》提出要严控特需服务规模,就是在强调公立医院姓“公”,也是在践行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实施方案》中的这些要求,都是一味味好药。跳出“舒适区”,延揽全球的高级人才;建立公众参与委员会,让医院能够有容乃大,提升治理水平,也能以患者为中心;严控特需服务规模,让医院不忘初心,不至于堕入唯利是图的歧途……这些措施都是有的放矢,都切中了医院管理制度的“时弊”,也是这些时弊的“解药”。
  北京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与推广,也有必要推动国家立法,让这些医院管理“良策”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应用。还要确保这些“良策”能够执行,对此就需要先破除各地既得利益者的阻碍。要知道,要先让“病人”信赖医院,“公众参与委员会”等“良策”才能成为化解医疗体系痼疾的利器,改进、健全医院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医院长远发展、健康发展,惠及广大患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