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篆刻 执著坚守
2016年11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袁宗愈的篆刻学习之路

  □袁宗愈篆刻作品赏析
  ▲汉印—自在


  ▲古玺—鲁
  ▲甲骨文—自乐



  ▲汉印—文字供养
  ◇袁宗愈
  ▲古玺—贵专
  又名袁宗玉,现为北京城市学院书法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70年生于山东平邑;1993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3年—2009年从事教育工作;2009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攻读书法研究生,师从王元军教授;2012年7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发表《米芾书法收藏的品味》《书风演变与时代兴衰》《书法的艺术身份》《兰亭论辩的再思考》等十几篇论文。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刚上大学时,袁宗愈立志要做一个书法家,也理所当然要学会篆刻,这个现在看来十分幼稚的想法也开启他后来二十几年的篆刻学习之路。初学篆刻,没有老师,袁宗愈就先把山东师范大学图书室里仅有的三本篆刻技法书看了几遍,买了刻刀和初级的青田石随便刻了起来,如此乱刻后果可想而知,于是刻印这事儿也暂时搁置了。工作以后,袁宗愈求别人刻印却遭遇了拒绝,这件事再次激发了他的刻印热情,他重新拾起了这套刻印的家什,在家里叮叮当当玩起了石头,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激情满满但无奈问道无门,基础薄弱,刻印几年,刻坏的石头数不清,但自己却仍旧无章可用……好在袁宗愈有股子韧劲儿,刻得多了,慢慢就有了体会,也逐渐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
  从临摹浙派名家丁敬、黄易,到狂爱齐白石,继而学习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几年下来,袁宗愈不仅积累了不少刻印经验,也刻坏了好几把篆刻刀,而最刻骨铭心的则是他左手上多出来的数不清的刀疤……后来袁宗愈淘漉来了一本《吴昌硕印谱》,被作品里厚重古朴和斑驳的气息深深吸引,就开始不停的临摹起来。慢慢的,袁宗愈也逐渐开始为身边学习书画的朋友们刻印了。随着袁宗愈认识不断提高,他发现汉印和先秦古玺才是学习的最好源头,他不停的购买汉印古玺的书籍,加大临摹的数量和质量,力求能学到古人的一些风格气质。这段时间袁宗愈还结识了临沂老家篆刻水平极高的刘岳老师,在刘老师的悉心指教下,他进步很快,对汉印古玺的临摹也渐入佳境。
  2008年,袁宗愈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读研究生,高水平的专业老师和大量的学习资料,也更加开阔了他的视野。他不再是仅仅对古临摹,而是开始了大量自由创作式的刻印,身边朋友的支持更是给予了他无数的鼓励。毕业后他进入了北京城市学院任教,除了书法技艺的不断提升外,袁宗愈在篆刻上也竭尽全力,他试着使用金文直接入印,再把吴昌硕阴面的残破和做旧方法融入篆刻,得到了一批内行专家的充分认可。小获成功的喜悦使得袁宗愈的胆子一步步加大了,他不再满足于金文,又开始试验使用甲骨文入印,遗憾的是:金文和甲骨文的字数有限,当下出现的很多汉字在其中找不到古文字的写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住了篆刻的数量。但这并没有阻挡袁宗愈的继续前进之路,他仍然在刻印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袁宗愈对于篆刻也渐渐有了更深的感情和体会。在他看来:学习刻印和书法一样,起点要高,从汉印、先秦古玺下手,并且要有老师指导,以免走弯路。此外,明清乃至当代一些名家的印作也不可忽视,其中一些新颖独特的风格气息是我们学习不能放过的好模板。至于风格的形成,更要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认识,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风格面貌。“当前一些人为了眼前利益,去盲目的跟从名家,不敢探索自己的篆刻之路,是不可取的”。袁宗玉说:“任何时候,任何一门艺术,个性是永远的生命,篆刻也是如此!”
  ▲甲骨文—福


  ▲汉印—纸上得来
  ▲汉印—见懒误高


  ▲汉印—借君闲看
  ▲甲骨文—无为

  ▲汉印—会古

  ▲古玺—观自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