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类,重“入口”更要重“出口”
2017年08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破解垃圾分类难,不仅仅要从收集端入手,更要把与垃圾相关的整个链条纳入视野。以强制手段促进生活习惯的养成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忽视垃圾“出口”的建设完善。
  今年9月1日开始,广州将试点实施公共机构以及100个样板小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主要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宣传发动四个方面设立了标准。恰巧是在两年前的9月1日,《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正式生效,但两年的时间并未给当地生活垃圾分类带来明显的改观。
  或许正是吸取了执行难、监管难的教训,这一次广州采取了试点的形式,缩小了范围以便于管理。如果样板区取得成功,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推广应该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不过,在公共机构和小区进行试点,重心仍然集中于垃圾的收集端,至于处理端能否有效“消化”分类后的垃圾,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是完整的链条,如果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垃圾分类的作用都会大打折扣。
  近些年来,和广州一样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很多,但效果始终不理想,从应对举措来看,很多地方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垃圾收集环节。所以我们看到,不同颜色或印有不同标识的各类垃圾箱,不断地被安放在居民小区或其他公共场所之内,相关的宣传也相伴而来。不过,一方面是积习难改,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垃圾分类效果的怀疑,实现分类收集难度很大。从以往的报道来看,不少居民把分类投放垃圾视作无意义的麻烦,因为分类收集的垃圾常常在运输阶段就混在了一起,遑论最终的分类处理了。
  这一次,广州以试点的方式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加强了日常监督,应该说在收集以及运输环节为垃圾分类处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从目前的分类标准来看,就算分类收集得以实现,也只不过把“破烂王”的工作转交给了普通居民。至于这些分类收集之后的垃圾,最终是否进行了分类、无害化处理,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事实上,分类处理才是最大瓶颈,诚如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所说,“目前,内地没有一个城市或地区能够给出可回收垃圾数量、种类以及回收利用的去向等明确的数据。”
  由此看来,破解垃圾分类难,不仅仅要从收集端入手,更要把与垃圾相关的整个链条纳入视野。以强制手段促进生活习惯的养成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忽视垃圾“出口”的建设完善。应该明确的是,垃圾分类只是手段,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它的最终目的是优化环境,减少生活垃圾带给人的毒害。对城市的管理者而言,最要紧的就是考虑问题的整体思维,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解决关键环节上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加大对垃圾处理终端的投入,为垃圾处理企业的运营和垃圾处理技术的提升创造便利,远比在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推动垃圾分类更加要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