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国际焦化公司如何做到“产销两旺”?
一年紧盯住“产量”和“消耗”两件事
2017年08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兖矿国际焦化公司烟气脱硫装置。
     本报记者 黄广华 通讯员 吴玉华

  长期陷入亏损泥淖的兖矿国际焦化公司终于“有喜”了:6月份盈利310万元。国际焦化2006年12月建成投产。这座从德国鲁尔几乎原封未动搬迁过来的焦化厂,因技术、原料、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达产。经历过竞聘经营、受聘经营等多种尝试后,2016年4月,国际焦化新一届班子成立,国际焦化开始起色。“产量和消耗,一年多来我就盯住了这么两件事。”从兖矿鲁南化工公司调任国际焦化,担任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的王天峰说,“稳产达产是创效的基础,降低消耗是创效的手段,当然,还有市场是保证。”
  用最合适的煤
炼最合适的焦

  “一直亏损的原因,除了投资过大的历史包袱和市场波动因素外,主要原因一是产量不能达产稳产,二是成本居高不下。”王天峰分析国际焦化从未盈利的原因,“这都是管理问题。我们就从管理入手,抓住产量和成本两个关键。”
  “降低成本,有许多环节可控,国焦都抓在点子上了。”国际焦化规划财务部副部长杨蓓坦言。国际焦化抓住降耗的关键三点:降低配合煤成本、提高冶金焦率、严格单耗控制。特级焦质量要求高,需要高品质的煤,炼成每吨焦炭需要原料煤1.33吨到1.35吨,高的时候煤焦差价倒挂300元,质量过剩了,成本也高了。现在,“最合适的煤,炼最合适的焦”,国际焦化优化配煤方案,严控质量过剩,加大价格较低的贫瘦煤掺入比例,尝试配入高硫气煤、肥煤,配合煤成本降低40-50元/吨,上半年仅此就创效4000余万元。
  冶金焦率高低也影响着效益多少。国际焦化通过优化炼焦工艺、整治焦炭落地,成品焦率由年初的85%提升并稳定在90%,这为提高焦炭综合售价提供了有力支撑,创效3650万元,首次实现半年度煤焦差价为正。围绕着单耗控制,国际焦化开展系列技术攻关,使吨甲醇耗煤气量比预算降低60方,节支127万元;脱硫脱硝装置日耗碱量从年初10吨降到1吨,预计全年节支280万元。
  数据显示:一季度,国际焦化煤焦差价为7.6元,改变了多年来煤焦差价为负的局面;二季度,煤焦差价提高至85.71元;上半年,煤焦差价自2012年恢复生产以来历史性的达到了30.46元,推动了公司大幅减亏。
逐浪市场
换来产销两旺

  “购”和“销”,也是影响效益的关键环节。国际焦化在这两方面也是下了“狠手”。原煤,是国际焦化消耗最多的生产原料,每年需求230多万吨。年初,国际焦化就与多家国有矿业集团签订了168万吨的煤炭直供采购合同,不仅巩固了采购渠道,而且更享受到了优质客户的采购价格。经过艰苦谈判,争取山东能源享受到其1/3焦煤以量换价的优惠政策,节约采购成本300万元。
  销售,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二季度焦炭价格快速下跌后,国际焦化坚持月销售计划远大于生产计划,规避了焦炭跌价损失。同时,高端焦炭需求节节攀升,他们随波逐浪,逐步增加高端焦炭的生产,上半年,发运一级焦51万吨,同比增加6万吨、增效600万元。
  销售就需要物流,国际焦化组织局内煤炭运输招标,每吨运费比去年降低4元,节约物流费用近40万元。2月份,铁路一口价全面取消、铁运运费上调之后,为节省运费,逐步将铁路发运转为运输价格较低的运河发运,焦炭运输成本降低30元/吨,节支运费180万元。
  多年的市场逐浪,练就了国际焦化捕捉贸易机会的敏锐目光,抓住上半年市场有利时机,国际焦化加大贸易力度,上半年经贸收入4.04亿元、经贸利润535万元。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王天峰认为,国际焦化现在只是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下一步的路还很长,他们要继续开展好“干标准活,做放心人”教育活动,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建标准、学标准、用标准”,“只要能扭转了思想,打好基础,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