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要闻

A03版:要闻

A04版:视觉周刊

A05版:影吧

A06版:山东

A07版:悦读周刊

A08版:悦读·专栏

A09版:悦读·影视

A10版:情感周刊

A11版:青未了·情感

A12版:身体周刊

A13版:服务

A14版:乐动

A15版:乐动

A16版:乐动周刊

做个好母亲,用不着呕心沥血

齐鲁晚报     2021年11月21日
  □周周

  上周有位妈妈,为了15岁儿子早恋的问题,要从外地来找我面谈咨询。我说,您可真是位用心的妈妈。她秒回:谢谢老师,我的确在孩子身上花了不少心思。
  于是我打开她的朋友圈,果然,几乎所有的篇幅,都是与孩子有关的。从早上的花式早餐,到晚上和孩子的互动交流,再到周末陪孩子补习、打球、社交……
  我婉拒了她的咨询,除了她离我有三小时车程,咨询并不现实之外,主要原因是,她个人改变的意愿不强烈,只是想找个帮手拆散儿子和初恋。而且,她太呕心沥血了,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要改变现状,至少需要一年半载的个人成长,但是结合她路途太远的现实,操作太困难。所以我建议她在当地找咨询师。
  我写育儿文章已经几年了,目前仍在不断学习,如果要讲养育的技术,我可以说出很多,但是最近一年多以来,我越来越发现,技术是最无用的。
  当父母内在不够成熟,对养育孩子充满担忧和害怕时,他就容易做的很多。比如:孩子3岁了,仍旧给他喂饭;5岁了,还会替他穿鞋袜;7岁了,会帮他完成作业;10岁了,还会给他背书包;12岁,去帮他约朋友玩……不仅如此,会随时觉察孩子的需要,然后鞍前马后,死而后已。
  前段时间的吴谢宇弑母案就是一个活教材,抛开道德和法律,这个母亲其实一直在用自己无微不至、密不透风的关心,在慢性杀害她的儿子。她把自己的生命依附在了儿子身上,形成共生关系,然后每一口呼吸,都仿佛因孩子的存在而发生。弑母案发生后,大家就从他们病态的亲子关系里,发现了两条真理:孩子学业优秀,不等于人格健康;母亲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不是孩子的福气,而是灾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孩子的健康发展需要哪些因素?基础生理需求:食物、水、睡眠;安全需要:有房子住,环境里没有危险因素;有归属感: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被尊重: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也会尊重自己。
  如果以上都实现了,他就可以上升到顶层:自我实现。他会正义善良,还会为梦想和目标去努力。
  那么,这四个需求,将对应父母怎样的给予和付出呢?
  第一:其实很简单,孩子有营养的食物和干净的水可以活得很好,那你就不要给他买进口的水,给他做不重样的早餐,那样做除了消耗时间,在朋友圈获得关注之外,没有太多的意义。
  第二:他需要有房子遮风避雨,房子里充满欢声笑语,比住在大别墅里每天遭受指责和批评,要温暖得多。
  第三:他的归属感。有些人曲解了归属感的意思,可能很多父母小时候出生在多子女家庭里,受到的关注不够,因此疯狂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补,全天候为孩子服务。整个家庭都在围着这个孩子转,这就导致家庭能量和序位的失衡。这不是给孩子归属感,而是给他成倍的压力。
  反之,在一个注意力和能量都平衡的家庭里,上到爷爷奶奶,中到爸爸妈妈,再到孩子,每一个人都很重要,都有自己的位置,那家庭的气氛就会很和谐,大家都拥有恰到好处的空间,都知道自己很重要,却又不是唯一重要。孩子的身心就会充满愉悦,他会既留恋自己的家,同时在外出的时候,又不用担心父母牵挂他,而裹足不前。
  第四:他的自尊和自信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掌控感,他可以自己吃饭穿衣、打扫房间、整理书包,学习和社交……做错了他自己调整重来,而不是担心父母的惩罚和失望而愧疚和恐惧。做对了,他可以自己品尝成功喜悦,同时收获父母的欣赏和赞美。那他的自信就会越来越强,成长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宽。
  假如这些过程都被父母代劳了,他无法通过调整方法来获得成功,无法通过承担自己的责任来获得价值,那他就无法觉知到:我是一个独立而有能力的个体。他就很难足够地爱自己。
  可见,父母不是做越多越好,而要擅长做减法!
  我们知道房屋要做断舍离,其实亲子关系也要做断舍离,以给到孩子生理需求、安全、尊重、归属为基本原则,任何添油加醋地给予,任何锦上添花的堆砌,都要减掉!
  你可以想象,你做减法的过程,就是你和孩子松绑的过程。
  他是他,你是你。你用伺候他的时间来发展自己,享受人生。他在他的空间里,开始思考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和学业负责,这将是一幅亲子互相影响、互相成就的美好图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