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学者周有光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我看了,很好。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在他看来,这档热门节目里有些字不好写,也不常用。” 周有光先生的话也许有戏谑的成分,但我认为这话很严肃。拿这个“考试结果”来衡量汉字面临的危机程度,有些滑稽甚至危言耸听了。汉字书写危机的确存在,但远不如电视上生僻字考试表现出来的那么夸张,我们其实是高估甚至是夸大了汉字书写的危机。 面对汉字,乃至更为博大的汉语,我们需要两个正确的态度:一是传承的态度,一是使用的态度。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时间、精力有限,只能在有限度的传承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汉字的工具功能。平心而论,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使用的汉字真正有多少呢?想想那些繁琐的笔画和微乎其微的使用率,记它有必要吗? 我们经过了多年的汉字书写强化训练,这种基础不是电脑键盘能够彻底毁掉的。偶尔性的“失忆”,从记忆规律上看也是短暂的,稍微强化即可恢复,何必用放大的危机论来展示呢?北京高考英语总分已经减为100分,这有英语考级的过错,更有汉字危机论的功劳,可这完全无法掩盖英语是世界最主流语言的现实。有人鼓吹让数学滚出高考,难道会写几个生僻的汉字就能替代数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1930年,胡适在给夏蕴兰的信中说:“你信上似乎轻视英文的功课,这是错的。我劝你借这机会努力学一种外国文,要学到看书作文全有乐无苦的境界。这便是打开一条求知识学问的生路。故纸堆里翻筋斗,乃是死路,不是少年人走的。”这些话,现在看来的意义远大于八十多年前。因为,我们现在不但是夸大了汉字书写的危机,而且还把英语的地位人为地降低了,甚至要降低数学的地位。我们,是否需要正视汉字书写这个问题呢? (作者:姜伯静,转自《文学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