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厌学不能仅从孩子身上找原因
——心理专家李舒来本报接热线实录
2014年04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孩子不愿意学习甚至对上学产生恐惧的时候,家长往往会格外焦虑,但有的家长又欠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因此常常适得其反。
  16日上午,“青未了·心理咨询工作室”邀请知名心理专家李舒做客本报热线,与家长就孩子厌学这一话题进行互动。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来自省内多个地市的家长纷纷通过热线进行咨询。本期心理周刊选择此次热线问答中比较共性的问题整理刊发,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摄影/本报记者 戴 伟
   自主篇——
不上学并非厌学,只是希望自主学习

  读者Z先生:我儿子19岁,今年读大二,报考大学的时候对现在的专业有很大期待,到了大学才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周围的同学都在想办法转专业,他自己也想这么做。但是我认为可以通过继续读研究生的方式来实现理想,但是孩子对现有专业不满意,说什么也不想学了。我觉得孩子年龄小,学习成绩好,不上研究生可惜了,这个问题怎么办? 
  李舒:我首先感觉您是一个非常关心孩子的父亲,这一点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父亲。可以想象在孩子的早期生活和学习中,作为父亲您一定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点,这才让孩子能够对现在的专业充满了向往。
  有一点需要回顾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您是否给予过他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以及允许他犯错误的机会?我们养育一个孩子,并不是让他来替我们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而是帮助他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在孩子早期的生活中,他会需要一个这样的阶段,让自己无所不能,进行所有的尝试,犯下大大小小的错误,这样他才会亲身体验到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听大人的话,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如果仅仅是听话的孩子,那么有一天他真正到成人世界中去生活的时候,他会发现父母再也帮不了自己了,而且他面对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会选择、不会评判,这才是他真正的悲哀。因此,如果有一天孩子开始希望能够自己为自己做主了,您一定要舍得放手,让他去尝试,让他去担当。具体到您孩子专业选择这个问题,我感觉考研究生还不是您孩子自己考虑的范畴,而更像是您自己的需要;孩子自己并没有厌学,他只是希望寻找他感兴趣的钻研方向。具体是不是这种情况,也许我们还需要更深入的沟通和了解才可以知晓。
  读者G女士:我女儿高三了,还有一个月面临高考,平时成绩不太理想,她老师说能考上专科就不错了,孩子压力非常大,每天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钟,早上没法去上课。因为担心考不上大学,她就不想上学了,希望单独找一个地方安静学习,而且还请家教帮助提升成绩。我看到孩子这样紧张很担心,我该怎么办呢?
  李舒:首先,您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厌学,而是太想学习了。孩子为什么在最后这一个月如此努力、拼命学习,由于沟通有限我不是十分清楚,可以假设一下是否是老师的这句话:能考上专科就不错了!老师给予学生这样的评判并不是一种积极的暗示,但是会令性格逆反的孩子产生一种较劲的心理:我偏要考给你看看!不到学校学习的原因,或许是学校的环境并不能帮到她。这个时候她会从有安全感的家庭中寻求帮助:合适的环境、强者的指点。因此,要求单独的学习地点、请家教就是与之一脉相承的心理行为表现。面对心理压力,孩子的反应是积极的、有力量的;但同时,孩子毕竟是有些过于心急,这样就势必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学有一个倒U形理论,就是心理压力和行为效果的关系是n形关系,压力太大和压力太小都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这和大脑的工作原理有关系,只有适当的压力才可以让大脑充分的活跃,思维清醒、注意力集中、记忆高效,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发挥出较好的水平,而这些都是在情绪稳定、作息合理、心态平和的状态下才能达到的。因此,对于孩子的状态,首先是帮助她减轻心理压力,调整对高考成绩的不合理期待,其次是改善环境,比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每天和家人聊一聊、听听舒缓的轻音乐等等,让孩子安全度过这个阶段。

 父亲篇——
父亲角色缺位是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读者S女士:我家儿子15岁,上初四,学习不好,还有1个月中考,说自己压力大坚决不再上学了,打算去读技校。他父亲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只有我天天守着他。每天回家看到他玩网游我就心烦得不得了,就是上技校也得等到9月份。这可怎么办?
  李舒:电话中能感受到做母亲的您非常焦急和无奈,看起来似乎您对孩子上技校这件事并不反对,而是每天看到孩子在家无所事事玩游戏是最难受的!因此我更关心您的情绪来源:是独自在家带孩子很辛苦而儿子又不懂帮您做家务?还是工作中不顺心无人倾诉?孩子爸爸在外面打工很多年了吗?对孩子有教育和陪伴吗?您在儿子面前是如何说起自己丈夫的,是好话多还是埋怨多?看起来我关心的这些问题和孩子的学习没有关系,而实际上关系非常大。
  一个孩子喜不喜欢学习,有没有理想去实现,遇到困难有没有决心去克服,这些方面对男孩来说,通常是和父亲有关系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爸爸对儿子说:“爸爸在外面看到很多新鲜有趣的事儿,而这些是因为我读书识字才做到的,你现在还小,得学习知识,等长到像爸爸这样的大人,就可以出门看看外面都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就让孩子自然对学习产生憧憬,愿意探索知识。如果爸爸是因为生活的原因,到外面打工赚钱,那么妈妈就要给孩子描述一个好的爸爸,而不是埋怨和不满,因为男孩子终究是要以爸爸为榜样的,如果爸爸不够好,他慢慢也觉得自己不会有出息,慢慢就失去学习的动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如果再不喜欢和他在一起,那么他就很难在那个环境中坚持下来。但是孩子还未成年,还有希望可以改善自己,这点也希望您作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要抱有信心。

 母亲篇——
母亲早年对孩子的情绪缺少感同身受影响学习

  读者X男士:孩子13岁,男孩,本学期开学2周后因为英语老师对他讽刺挖苦,便拒绝学习英语,班主任语文老师批评他之后又开始拒绝学习语文,现在孩子不去上学了,多方引导也没有效果。
  李舒:通常我们自信的核心最早是来源于妈妈对孩子的全身心关注、及时的护理、微笑的面容、和蔼的语言、淘气行为的宽容、优点的肯定,当妈妈对自己的包容和喜欢到了一定的程度,孩子自己就形成了“我自己足够好”的内在肯定,这就是乐观自信的源泉。
  在这之后,才是母亲逐渐的、慢慢的不肯定、小量的批评、规则的建立。如果在孩子还不能自我肯定的时期,就过早地对孩子严格教化,树立规则,声音生硬,语气严厉,表情冰冷,那么孩子在自信方面就会形成一个小的缺陷,只要母亲表示对自己的不满意,就会引发强烈的愤怒,因为“批评意味着否定了我的全部”。
  带着这个缺陷来到外面的世界,同样会对于批评过于敏感,类似于对母亲愤怒的再次爆发,这个长大了的孩子会奋起反抗,所用的方式是自我毁灭式的,因为他放弃了对这门功课的学习,而学习本来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个孩子和自己母亲的关系“不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而是关系“太好”,因为他还分不清哪里是对母亲的反应,哪里是对正常的老师批评的反应。因此,趁着这样一个问题的呈现,把早年积累的情绪疏导出来,才可以真正帮到这个孩子。

[ 案例总结 ]
  孩子厌学貌似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家庭、学校、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问题。学校和社会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相比之下,家庭中父亲、母亲对孩子的理解相对容易做到。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在名为“厌学”的面纱之下,暴露的是孩子自己希望长大为自己做主的问题,是母亲在早年对孩子感同身受的理解不够的问题,是父亲对孩子的关爱陪伴缺失的问题。因此,通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才可以真正帮助孩子做到愿意学习,愿意努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