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中国元素
2014年04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伟
4月19日发自上海      

  不知不觉间,F1中国赛已经来到了第11个年头。今年的F1,则彻底回归了平淡。
  除了潘晓婷、林志颖等几位热衷赛车的明星,尚有兴趣同F1大腕联袂,秀一把车技外,F1只剩下中国车迷静静地围观。200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然而属于中国人的汽车文化,还远远没有到位。
  每年F1在上赛道如火如荼之际,赛道外围的汽车“商贸区”也跟着红红火火,然而几年下来,这里几乎总是老一套,更准确一点说,这个商贸区更像车展,只不过车型更豪华、更高端。如果非要跟汽车文化挂上点钩,或许几家特许商店的F1赛车服装更靠谱些,而一般说来,这些特许商品,价格往往不菲,一顶普通的帽子,最便宜也要近三百元人民币,衣服则更贵。
  F1来中国十几年,上赛道所在的嘉定地区,变身上海国际汽车城,这里还有汽车制造商、汽车博物馆。然而对多数车迷而言,能静下心来体会汽车文化的很少,多数更像趁着赛事凑个热闹,对F1朝圣一番。
  汽车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高普及率,也维持了一批固定的车迷,他们愿意看F1,也看得懂F1。而在汽车工业迅速膨胀的中国,F1带来的汽车文化,尚需要国人慢慢地去消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