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曾经家家户户都有
2015年0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家正

  磨坊,曾经家家户户皆有,一般都在厢房,东厢里除了农具就是一盘磨,可大可小,上下两片,收获的粮食必须深加工才能做饭,磨坊(房)就应运而生,老烟台堪称“遍地磨坊”。
  最初是家庭磨坊,工人是妇女和孩子,男人是很少光临磨坊的。最轻佻的男人,定都也就是逗留在磨坊门口,装着无事徜徉,图谋一睹卸磨归去的靓女风采。别说,从磨坊出来的少妇,蒙上一层面粉,恰如搽了薄粉,为面庞增加了白皙,煞是好看。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孩子10岁开始推磨比比皆是。近年见有人说昔日的孩子放学之后,好像只有嬉戏,童年充满了欢乐,其实大谬不然。那是有“进项”的人家,可以到粮店里买成品粮,没钱的人家得自己推,哪个孩子不打怯?推不多时候就头昏眼花,让大人扶出了磨房,好长时间找不到东西南北。
  街里的磨坊多在胡同口的“闲房子”里,由热心社会的公益人士独资或者集资建成,一段时间之后,也由他们找人錾磨(即加深纹理),很像乡村中村口的碾,都是社会和谐的载体。人们拿了粮食来,轮流用磨,没人收费,也无人管理,你推我让,谁急着下锅,谁就先用,用完了看下一家加工什么粮食,如果跟自家相同,决没人打扫磨底;相反,则打扫得干干净净,予人方便,以免混淆。久之,这磨、这碾都不知道谁家的了,成为一种公共设施。
  当然,后来磨坊主应运而生,商家不会忽略这一商机,民以食为天嘛,每条马路上都涌现了粮店。前店后厂,柜台上各种五谷杂粮,各色精粗面粉任客挑选,后面则是作坊,磨在工人的汗水中转动。再后来就出现了磨面机,烟台人叫“钢磨”。粮店的面粉是上斤称的,或者论斤卖的,直到出现一个“瑞丰”面粉公司,才有了“风帆”牌的袋装面粉,每袋44斤,比解放后的“81粉”(即100斤麦子出81斤面)还白。
  烟台的磨坊“腿”很长,远走东北,在那里主宰了粮食市场。莱州有个张廷阁,他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捐了一架飞机,就叫双合盛号,就因为他开了“双合盛面粉公司”。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他任哈尔滨市市长,就是用“双合盛”库存的面粉保证了军需供给的。没有张廷阁,很难设想日寇投降后的哈尔滨会是怎样一种局面。
  芝罘宫家岛的张桐人,也是在哈尔滨经营磨坊的,他的面粉生意做得也很大,以致离开烟台时将众多的房产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