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克利:眼观西方 心思故土
2015年03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克利近照
     冯克利先生是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在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他还翻译了多部在学界和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著作,由他翻译的《乌合之众》、《邓小平时代》等书被认为是译作的代表。冯克利教授还是一位爱书之人,日前,他接受齐鲁晚报采访,与读者分享他的读书心得。
  本报记者 王晓莹 张九龙
新译《美国的腐败》: 对中国最大的借鉴是依法治国
  齐鲁晚报:刚才进来的时候,看到您的沙发上摆着《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这是您最近在看的书吗?
  冯克利:对,这本书跟我的研究方向有一点关系。中国现在处于政治转型时期,学术界和一部分体制内的官员都在关注社会转型的基础,以及其他社会中一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英国是转型最早、最成功的,所以我自然会去关注它。

  齐鲁晚报:您现在除了读学术方面的书,还在读别的书吗?
  冯克利:最近我在和自己的学生一起,给中纪委的出版社翻译一本去年美国刚出版的新书——《美国的腐败》,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书名直译过来是《美国的腐败》(Corruption in America),实际上“腐败”前面应该加一个“反”字,准确理解起来是叫《美国的反腐败》。这本书写的是美国对抗政治腐败的历史与现象,美国人如何看待腐败、定义腐败,以及如何使用议会、行政、最高法院这三种权力之间的博弈来处理腐败问题。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经验教训的书,翻译过来后会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齐鲁晚报:请详细介绍一下《美国的腐败》这本书。
  冯克利:美国从立国之初,就面临着腐败问题。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立国之父们认为,美国应该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他们之所以不喜欢欧洲的旧体制,其中就涉及腐败问题。就欧洲而言,上层社会相互送礼、卖官鬻爵很正常,因为旧制度中有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特权,即使在英国这样比较健全开明的体制下,也有很多美国人不能接受的现象。
  美国立国的时候,为了争取欧洲其他国家的支持,派出一些外交使节到欧洲国家去争取援助。当时欧洲外交圈里有种习惯,外国使节如果与国王、大臣关系不错,卸任时欧洲国家会送出一份贵重的礼物,这在欧洲算是正常的外交礼仪,但在美国的立国之父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安全——使节们会不会被旧体制的礼物收买?
  杰斐逊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法国的路易十五曾送给他一个鼻烟盒,上面画着国王肖像,旁边镶有408颗高纯度钻石。收了这么贵重的礼物后,杰斐逊会不会被法国人收买?如果法国人提出损害美洲殖民地利益的一些要求,他会不会因为这些礼物出卖国家的利益?类似的例子书中举了一些,但当时的制度不健全,对这种事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美国当时有个邦联条例规定,这样的礼物可以收下,但必须呈报国会,经国会同意之后才能收下。这相当于必须公开,让别人知道你收下了礼物,以后在外交事务上如果有不检点的行为,就会被人怀疑是因为收礼才做出这种有违自己国家利益的事情。但对不呈报者并无相应的处罚规定。还有,美国建国早期各州因土地买卖造成的腐败案,例如著名的“亚祖丑闻”(Yazoo Scandal),都是因为规则不健全导致的严重政治问题。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对于一些只有常识而没有固定规则的东西,人们可能觉得不合理,该用什么方式处理呢?对此美国人做了很多努力,主要在司法方面,通过州法院和最高法院处理一系列腐败案。
  中国最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导致财富大量增加,有些财富的来源说不清道不明。一些人利用官方背景经商得来的财富不是个小数目。这种人可能不贪污,只靠自己的官方背景经营,但他们却比其他人挣得多。这种事该怎么处理呢?总要找一个渠道或方式。如果不明不白下去,就会导致民怨沸腾,人们会觉得这属于不义之财,对社会制度的不公心生怨恨,对财富产生仇恨。

  齐鲁晚报:您在翻译《美国的腐败》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对中国最大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冯克利:依法治国。尽可能地完善法治环境,给人们提供一个合理合法去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追求自己财富的制度化空间,不能不明不白地获取财产,这样下去对社会制度的长期稳定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阅读建议:学会选择,做好减法
  齐鲁晚报:您认为现在的阅读氛围和之前比,有差距吗?
  冯克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要求现在的人回到几十年前。从读书方面来讲,现在最大的麻烦不是找不到好东西读,而是如何选择。我们处于信息时代,智能手机让人每时每刻获得能阅读的东西,在这种时代,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阅读能力,而是放弃的能力。
  放弃能力决定了你的阅读质量。如果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不特意去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你会被信息搞得毫无方向感。另外,这些年中国的出版业还是很繁荣的,即使只选择读纸质书,排除数字式的阅读,选择能力也非常重要。

  齐鲁晚报:年轻人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呢?
  冯克利:现在无论用手机也好,用电脑也好,如果你觉得这篇东西读起来很合你的口味,写得还不错,你可以随手搜一下作者,了解一下他的背景,可能会获得更多信息,关于这位作者的生平简历、成长道路、专注的领域、同行对他的评价。不要看完以后只觉得很好,然后就不管了。通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顺藤摸瓜,可能会找到很多类似的你喜欢读的东西,甚至你可以通过这个人找到一些和他相关的人物写的其他的东西。这都是一些可以利用的途径,可以拓展阅读面,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质量。

  齐鲁晚报:您在读书时,对于精读和泛读有什么标准吗?
  冯克利: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最重要的作品、公认的经典一定要精读,不止要读一遍。中国有句老话叫“开卷有益”。一本好书,一本经典著作,无论你是否看过,看过多少遍,你在任何时候重新打开它,都会给你带来益处。所以我认为要多读经典,精读、细读、反复读。泛读的就是消遣性质的,像我现在经常看散文,把它作为消磨时光的一种娱乐,还有一些涉及自己写东西时需要寻找的资料,要参考很多的书,不可能把每一本都读下来,所以只找相关的看一看就行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