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黑暗时代的一段真实生命记录
2015年05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妮·弗兰克
     □陈祥
  一位曾经在二战密室中躲避战火和屠杀的犹太裔科学家回忆,多少年过去了,他依然不敢站在窗前,因为童年时曾那么惧怕被流弹击中。那些战火中的少年有的带着恐惧长大了,有的永远留在了历史的缝隙中。
  “我希望可以永远保持着这张相片中的样子,这样我便可以有机会到好莱坞了。1942年10月10日。”照片中的安妮·弗兰克许下了一个愿望。很不幸,这个生于1929年的犹太女孩终未躲过纳粹的搜捕,她在1945年2月或3月因斑疹伤寒死于德国伯根·贝尔森集中营。
  安妮的名字多年后传遍全世界,因为她留下一本藏于阁楼的日记,记录了黑暗时代一段真实而丰盈的生命。《时代》杂志在1999年将她列入“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理由是“书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于大屠杀、犹太教、少女时期,甚至是善良,更成为了现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个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样机械式的破坏影响,坚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权利,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希冀。”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13岁生日,父亲送的礼物是一带锁的记事本。安妮将它作为日记本,记录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自己的点滴感情,学校生活、家庭细节、恋爱感受……无所不说。“我希望,我能完全信任你,我还从来没有能这样信任过谁。我也希望,你将给我最大的支持。”安妮在生日当天写下第一篇日志,她将本子当做闺蜜,取名基蒂,以写信形式写日记倾诉。
  噩梦一天天逼近,1942年7月8日,安妮的姐姐玛戈收到犹太移民局中央办公室的通告,命令她去最近的集中营报到。父母决定全家躲入公司办公大楼的“密室”,父亲早就做好准备。姐妹俩马上收拾行李,安妮首先想到了日记本,她认为“回忆总比衣服更宝贵”。
  与安妮一家四口共同入住“密室”的,还有范·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以及杜瑟尔医生。八人在狭小的密闭空间里战战兢兢生活了两年,白天避免发出一切声音,晚上才能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饮食起居由外面知情的6个朋友照顾。安妮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44年8月1日。8月4日德国和荷兰警察破门而入,所有人被送往集中营。9月17日,盟军开始进攻荷兰。
  最终只有父亲弗兰克幸存下来,当初协助他们一家的朋友保存了安妮的日记本。翻阅亡女的日记,弗兰克无比痛苦。由于安妮多次在日记里表示想当作家,他于1947年在荷兰出版了日记,1952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从此安妮广为人知。《安妮日记》发行量超过三千万册,它还被制作成多部舞台剧和电影,此书仅在中国就有多个译本。此外荷兰成立了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把那间密室改造成“安妮·弗兰克之家博物馆”,此地遂成为一重要旅游景点。
  (据《新京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