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地方形象别怕揭露“天价”
2016年02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假如真的停留在“不违规”的结论上,那是自欺欺人,公众必然不买账,不仅“天价鱼”造成的负面印象消除不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也搭了进去。官方与民间的所作所为归集到一块儿,勾勒出的地方形象可想而知。

 评论员观察 娄士强
  持续发酵近10天,经历数次“反转”之后,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调查结果终于出炉。这起事件被定性为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当地已决定对饭店做出关店、罚款等一系列处罚,同时对相关部门启动问责程序。
  回想事件曝光之初,当地官方以饭店“明码标价”为由做出的“不违规”结论,还真是打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也不知当初的调查是怎样做出的,竟与最终结论如此大相径庭。接下来的问责程序,就需要把事件背后的监管问题解释清楚,别再自作聪明弄巧成拙了。借着这个机会,当地相关部门也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怎样的作为才是真正维护地方形象。
  应该说,当地政府部门对“天价鱼”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是很典型的,意图维护地方形象,却采取了包庇袒护当地负面因素的做法,结果就是弄巧成拙。现在来看,饭店存在无证经营、涉嫌欺诈、与游客动手等诸多问题,出勤民警也有抽烟等不文明行为,而在初查结论中,这些情况完全被否认。显然,在当地官方看来,似乎只要给出一个正面的结论,就等于维护了当地的正面形象,甚至不惜为此弄虚作假,罔顾事实。
  如果没有媒体的持续关注,而是初查结论一出就草草收兵,又或者顾客“陈先生”没有出面力证清白,甚至私下与对方“达成共识”,一开始的结论恐怕就成了定论。只不过,现在信息传播这么便利,见多识广的游客又这么多,纸终究包不住火。假如真的停留在“不违规”的结论上,那是自欺欺人,公众必然不买账,最终的结果则是,不仅“天价鱼”造成的负面印象消除不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也搭了进去。官方与民间的所作所为归集到一块儿,勾勒出的地方形象可想而知。
  平心而论,市场上商家这么多,总免不了有动歪心眼的,有那么一两家“黑店”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外地游客对当地做出怎样的评价,就要看监管者的所作所为了。如果能够依法行事,积极协助维权,游客自然“黑转粉”;如果执法犯法,对不良商家包庇纵容,则是给了“外人”更多打差评的依据。更何况,一地市场环境的好坏,本就与监管息息相关,职能部门若是积极依法作为,商家也会加强自我约束,更多地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赢得竞争。这样一来,一个地方才能真正地以正面形象示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最新公布的调查结论确实有“自我打脸”的功效,但相比一开始的袒护态度,对当地形象还算是加分的。只不过,这个加分项来得太迟,还得先抵消一下初查结论造成的自我减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