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画院长孔维克谈母亲家信:
信中总带上她嘴里省出的粮票
2016年02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6年中国邮政申猴贺岁封片开奖暨“家·信——为传统文化接力”公益宣传活动将于3月5日在济南启动。近期山东邮政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征集家信,参与人数近千人。
  在收到的众多家信中,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写给家中父母的“感恩信”,也有严父慈母教导子女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还有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就给记者讲出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家信。

  亲友间通过书信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一封书信牵动着人类的情感寄托,民族大义,家训家教,社交礼仪等。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谈起自己的家信故事也颇为感慨。在他的印象中,最重要的一封家信是当年外祖父写给母亲的。当年,他的母亲要去前线参战,外祖父特地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书。虽然书信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全了,但是文章中透露的外祖父对母亲提出的保家卫国的态度和精神让他记忆犹新,并且一直影响着他。“当时文章中的那种慷慨激昂的爱国精神,成为我的精神支柱,让我直到现在仍然能够感受到这种爱国精神。”
  孔维克收到的最重要的家信是求学时期,母亲给他每个月邮寄的粮票和那里面的信。16岁的孔维克,到浙江求学。当时,母亲每个月都会通过信件的方式给他寄粮票,并且附带一封信件。“母亲每个月给我寄27斤粮票,按照当时的标准,其实已经超出了人均标准,这些粮票都是母亲从自己口里省下来的。”
  每个月的信也成了孔维克的精神寄托。因为求学时,他是寄住在亲戚家。母亲的家信里都会嘱咐他,要多帮亲戚干活,要勤快一些,处理好自己的学业,不要贪玩等等。虽然家信中没有大道理,也没有名言警句,但是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朴实和打动人。“每每读到母亲的家信,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近期,他正在提笔写一封“感谢信”,感谢台湾画家李奇貌先生给予他在台湾画展的支持。“现在这封信的草稿已经打好了,我还没有正式誊写。我准备用毛笔字把这封信写出来,通过传统信件的方式寄到台湾,以表示对老先生的感谢。”
  孔维克认为,用毛笔书写的传统书信更能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重之情。对于本次“家·信——为传统文化接力”公益活动,孔维克表示,他希望这个活动能够鼓励年轻人给老人写一封信,表达年轻人对老人的关爱之情和养育之情,让亲情回归传统。         本报记者 任磊磊
 征集方式 
  据悉,本次活动主办方通过互联网线上的家信传播和线下的家信征集相结合。在微博上发起#一封家书#微博话题,面向全体广大网友征集家书,既可以将心里话以家书的形式“写”给家人,同时可以找出祖辈留下的珍贵家书,如红色家书、两岸家书,传承家风家训的铭志家书,拍照上传并讲述家书背后的故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