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梦依稀
——写在冯其庸先生《瓜饭楼钞庚辰本石头记》出版之前
2016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瓜饭楼钞庚辰本石头记》 冯其庸 评批 青岛出版社
     □刘咏

  位于北京京郊张家湾的“瓜饭楼”,是当今国学大家、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的寓所。自2009年夏天陪孟鸣飞董事长首次到访冯府,接下沉甸甸的35卷本《瓜饭楼丛稿》的出版任务至今,我已先后40余次来到这个熟悉的小院拜访老人家。
  去年10月,我去看望病愈的冯先生,冯老和蔼地拉着我的手说:“看到你们出版集团上市的消息很高兴,你们孟董事长胸怀大、格局大,是做大事的人,我要祝贺你们!”冯老郑重告知,他那部50年前手抄的《瓜饭楼钞庚辰本石头记》要交给我们出版,并一再表示:“这部书交给青岛出版社出版我放心!”
  虽然《瓜饭楼钞庚辰本石头记》这部书稿,知道的人不多,但对我来讲却并不陌生。三年前,他老人家对孟董事长和我提及此事,并将两函16卷钞本展示给我们看,表达了他对这个钞本珍之又珍的复杂感情。近年,冯老陆续出版了他的大量研究著作,唯独这个钞本在手头放了近50年,迟迟未出。这个钞本确有令人动容的故事。
  1966年“文革”之初,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冯其庸先生就成为首批被批斗的对象,家被抄了三次,他收藏的影印本《庚辰本石头记》也被抄走,还被造反派作为“黄书”展示。《石头记》清代钞本有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等十几种,此本因第五至第八册书名下注有“庚辰秋月定本”,故名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年代较早,文字也最为完整,保留了曹雪芹《红楼梦》原著及脂砚斋批语2000多条,脂批中署年月名号的几乎都存于其中,因此,它的版本价值最高,极为珍贵。冯先生担心浩劫中这个珍贵钞本将会灰飞烟灭,红学研究之脉有断绝之虞。思前想后,他决定照原样再抄一部!在那种境况下,这是相当大胆而又危险的决断。当时只有晚上才允许冯先生回家。他想法托好友又秘密借到一套《庚辰本石头记》,每天深夜等大家入睡后,即开始严格按照原著的格式逐字抄写。深夜里造反派武斗的喧嚣声此起彼伏,白天即常常传来有人伤亡的消息,冯老心揪难忍,夜里便在装订线外以极小字注上:“昨夜大风撼户,通宵不绝,今日余势未息。”从钞稿中能看得出,刚开始抄写时还是较工整的小楷,后来为加快速度,渐渐变为小行楷。让人庆幸的是,从1967年12月开始抄写,到1968年6月抄毕,全书整整抄了7个月,总算没有被人发觉。为防再次被抄家,冯先生将自己的钞本转给妥当的朋友保管,直到“文革”结束才完璧取回。
  虽然庚辰本《石头记》原本在“文革”中逃过一劫,未遭损毁,而冯先生的这个钞本却依旧有着它特殊的内涵和价值。一位文史研究家在那样一种险恶的境遇之中,为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敢于在深夜秉烛疾书,完成一部洋洋80万字名著的钞本,这在《红楼梦》流传250多年间的历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冯钞本”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段不幸而沉重的遭遇,也承载着一位红学家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与文化担当;这不仅是对珍贵物质文化遗产的勇敢保存,也是非物质文化精神的宝贵弘扬。从这些意义上来说,这部庚辰本《石头记》“冯钞本”更显得不同寻常、弥足珍贵,也显示出它在《红楼梦》研究版本中的特殊价值。
  冯其庸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红学研究大家,还精通戏曲、诗词、汉画、书画、摄影等,在书法绘画创作上尤有相当精深的造诣。冯先生早年入无锡国专之前,就已经开始研习书法,后来师从著名海上章草大家王蘧常先生,大半个世纪以来与刘海粟、朱屺瞻、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大家有密切的师友往来。他认为书法要从学问中来、诗境中来。冯先生的小楷有深厚功底,少时临写《灵飞经》,继而改学文征明的《离骚经》,后来上追晋唐小楷。从他这部《石头记》钞本的书法风格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前边部分有明显的晋唐书风,后来转为他较为熟练的文征明小楷风格,再后来则变为书写较为快速流畅的行书小楷。在这个钞本里,先生这些书风变化也是与当时的环境与心境密切相连的,字字句句无不记录着先生流露于笔端的或激越、或悲愤、或感喟的内心情感。
  残梦依稀五十载,壮心未已志不衰。直到今天,冯先生说起这个钞本还激动不已。“从我自己来说,我是冒着‘文革’中最大的风险来抄这部书的,我对这部钞本《石头记》真爱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冯老的话真率、质朴,发人深省。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人,是千千万万为优秀文化之发展和繁荣付出毕生心血、辛勤而勇敢的耕耘者。我想,这兴许就是我们出版冯其庸先生《瓜饭楼钞庚辰本石头记》的意义所在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