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考36载,“科学一号”青岛退役 
是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专业科考船
2016年05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巍峨的“科学一号”,像一本巨大的书,里面有无数的故事。(资料片)
     2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青岛光荣退役,服役36年间,它先后参与过多项海洋科考,为我国海洋科考立下汗马功劳。退役后,“科学一号”将无偿捐赠给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区,改造成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实训基地,继续发挥余热。 

  本报记者 陈之焕
通讯员 刘洋 王敏    

最先进最专业
刚服役时引轰动

  20日,在薛家岛海洋科考码头,在岸边看着退役的“科学一号”,曾经在“科学一号”上担任了十几年船长的俞锡春心中满是不舍。说起“科学一号”来,这位80岁的老船长有着说不完的话,曾经担任过六七艘科考船船长的俞锡春有十几年的青春岁月都是在“科学一号”上度过的。在上世纪80年代,大家都以能在“科学一号”上展开科考任务为荣。 
  1980年,作为我国最早一批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专业海洋科学考察船,“科学一号”的诞生,在当时对于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还处于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过渡期,当时的海洋科考船很少很小,并且大多都是通过改造而成。“当第一艘专门为海洋科考而设计建造的3000吨级‘科学一号’出现时,在当时的‘海洋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俞锡春回忆道。
劈波斩浪60万海里 
实现多个科考发现

  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海洋能力建设关键的组成部分,自1980年建造以来,它一直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航行轨迹遍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等海域,曾两次穿越赤道,总航程60余万海里。 
  “科学一号”考察船在国家“八五”至“十二五”期间,多次承担国家“863”、“973”、国家攻关、国家攀登、国家重点、国际合作、国防科技以及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等众多的考察项目,曾两渡赤道,多次远征西太平洋,采集了数以万计的科研数据,取得了极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远航太平洋的考察中,科学家发现了“棉兰老潜流”,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传统认识,对海洋经向热量输送、平衡和气候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陆架考察中,发现了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推进了中国陆架环流的研究。“科学一号”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退休”后发挥余热
将成为海洋科普基地

  据介绍,随着我国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考察船“科学”号服役,退役后“科学一号”将改造成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实训基地,继续为我国海洋科教事业发挥余热。 
  “科学一号”将以实物、展板、模型、电子化影像、声光、内部网络动态展示、人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现我国海洋科学考察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打造成为青少年提升海洋意识、学习海洋知识、了解海洋科考的科普教育基地。同时,“科学一号”还将作为海洋科技人才实训基地,成为海洋和船舶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平台,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海洋科技人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