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外汉”35年塑79尊孔子像
这名孔氏后裔受邀到全国各地文庙制作圣贤泥塑像
2016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孔昭斌在一尊即将完工的孔子像前。 本报记者 姬生辉 摄
  孔昭斌的雕塑馆内安放着数十尊圣贤像。 本报记者 姬生辉 摄
     59岁的孔昭斌是孔子七十一代孙,35年前,出于爱好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制作竖立在庙堂内的孔子和先贤泥塑像。多年来,他不断完善制作技艺,足迹遍及全国各大文庙,共计完成孔子像79尊。为全身心制作圣人塑像,节约时间,他常带领团队成员吃住在条件简陋的庙内。作为一名孔子后裔,孔昭斌始终心怀一颗崇敬和敬畏之心完成每一尊圣人塑像,他自己的心灵也从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本报记者 姬生辉
通讯员 宋思亮     

主动请缨
外行获准塑周公像

  12日早上9点,位于曲阜明故城北城墙中段两扇漆红色的老式木门敞开着,夏日强烈的阳光照在门内两尊两米多高的暗黄色人物泥塑上,过往的游客一声惊叹,之后便拿出手机拍个不停。59岁的孔昭斌不善言辞,脸上却始终挂着善意的笑容。“曲阜市圣贤堂雕塑艺术馆,欢迎进来看看。”在这座东西走向,共约300平方米的空间内,东侧的展厅内陈列着百余尊神态各异、色彩纷呈的圣贤泥塑,西侧的制作间内,包括孔昭斌在内的五名工匠忙得热火朝天,经过他们的巧手,一团团泥块变身为惟妙惟肖的圣贤人物。
  孔昭斌是土生土长的曲阜人,也是曲阜市圣贤堂雕塑艺术馆的负责人。原本是曲阜市文物局古建队一名普通职工的他没有想到,3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竟和端坐在庙堂之内的圣贤塑像结下不解之缘。1981年春末,曲阜文物景点的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周公庙内的周公像重塑工作让曲阜文物局的领导颇费脑筋,“老艺人奇缺,省市专家因繁忙无暇顾及。” 
  当所有人都在发愁时,24岁的孔昭斌主动请缨,“我年轻时喜欢画人像,能试试吗?”但是,将如此重要的工程交给一个年轻人,曲阜市文物部门的领导不大放心。于是,领导特批了孔府一块闲置的空地,让孔昭斌先试着做个小模型。“最先犯愁的就是不知周公长啥样。”孔昭斌至今还记得,自己到处寻找周公画像,甚至跑到一些周公后裔家中翻看族谱。利用绘画的功底确定了周公泥塑形象后,孔昭斌便正式忙开了,做雕像“木骨架”、和泥雕塑、上颜色涂料……一个星期的摸索和忙碌后,孔昭斌还真把一尊1.5米高的周公像做成了。拍照片寄给省里专家,孔昭斌的作品得到了一致肯定,曲阜市文物局领导便大胆地将重塑周公像工作交给孔昭斌,并给他安排了两个助手。
为备原料
十几里外拖拉机运土

  “周公庙大殿塑像2.6米高,除了精细的技艺外,用料必须要考究。”听说距离曲阜城外十几里的八宝山土质黏性好,孔昭斌便雇了辆拖拉机上山装了四车土。为了解决土中含有石块、杂质的问题,他灵机一动,想到了老家过滤石灰的做法,在庙外的空地上挖了一个大坑,用水不断冲刷后的泥水汇入坑中,再经过过滤,如此反复几次,坑内的细泥成为上好的材料。
  接下来需要完成的是扎雕像的骨架。从未做过木匠活的孔昭斌拿起斧子、锯等工具,竟然轻松地完成。覆粗泥、覆细泥、捏塑、上色……90天后,孔昭斌的周公像终于完工。“工程落成后,不少专家、游客来参观,大家都不相信我这个‘门外汉’能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孔昭斌没有想到,他竟然很快成了“名人”。两年后,曲阜孔庙大成殿内孔子像重塑工作展开,山东省文物局牵头成立专家组,孔昭斌作为唯一一名非专业人员加入,协助完成了材料收集等工作。
  之后,曲阜市文物局特别成立了以孔昭斌为首的圣贤泥塑制作小组,负责曲阜各大文物经典的泥塑像修复和维护工作。“圣贤是传世的楷模,我们作为匠人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用料考究、工序精细是最基本的标准。”孔昭斌说,近年来,随着儒学在全国各地的全面复兴,他受邀前往全国各地的文庙制作圣贤泥塑像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为赶工期
拒住宾馆住庙里

  作为孔子后裔,孔昭斌每完成一尊孔子像都会做好记录,“算好即将完成的即墨文庙的两尊,我已经塑造了79尊孔子像,其他圣贤像已经不计其数了。”孔昭斌告诉记者,中小型的孔子像可在曲阜完成,之后运输过去便可。但制作造型较大的泥塑像,孔昭斌则要和助手们带着工具赶往外地。近年来,孔昭斌带领助手们曾远赴天津、四川、河北、黑龙江等省市,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让孔昭斌记忆最深刻的是1992年夏天前往四川富顺县的施工经历。当地文物部门要在新建的文庙大成殿内制作一尊3.5米高的孔子冠冕像,接到任务的孔昭斌带着6名助手赶到文庙后,却遇到了连绵多日的阴雨天,“为了尽快完工,我们拒绝了当地文物部门安排的宾馆,吃住全在文庙的几间空屋内解决。”经过为期3个多月的施工,孔昭斌的团队如期完成了孔子像的制作。
  很多人发现,出自孔昭斌之手的孔子像不同于别人。“我制作的孔子像表情自然,和蔼可亲。”在孔昭斌心中,孔子不应该是一位高高在上、不怒自威的尊者,更应该像一位平易近人、满腹人生哲理的慈祥老人。而作为孔子后裔,孔昭斌在精心制作孔子像的同时,始终心怀一颗崇敬和敬畏之心。同时,在与圣人“独处”的过程中,他也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
  年近六旬,泥塑手艺应该如何传承成为孔昭斌经常考虑的问题。“两个孩子都已经上班,虽说也在文物部门,但因专业领域不同,不便接过这一摊。”
  孔昭斌坦言,做泥塑不光费时费工,弄得满身泥巴不说,还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几年来,他也打算收几个真正热爱这个行当的徒弟,但却很少有人能坚持住。“希望真正喜欢这一行的年轻人来学习,让这门老手艺传下去。”孔昭斌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