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饱
2016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尊圣旧照
     □周尊圣
  半饱的前提是饥饿,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哭泣就是“饿”,人类在饥饿和奔跑中才得以生存,所以状态决定了成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依然在饥饿和奔跑中进取,是因为吃不饱而坚强地活下来。
  我出生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1960年的那场大饥荒我刚三岁,无数人吃糠咽菜,就连树皮野菜也不是想吃就会有的,饿死荒野的现象时有发生。孩子们个个骨瘦如柴,大脑袋小细脖。父母挖空心思,省吃俭用,一切为了能让孩子们活下来。
  1993年,我35岁到中央美院学习,那时虽然没有定量,食堂的东西随便买,但我为了能节省一点经济开销,尽可能省一点,经常吃个半饱,也经常向好友“打猴拳”,伸手向别人借,那是因为来美院上学是停薪留职,作为在校学生,在那个年代谈不上以画谋生。每到冬季在学校画画离开学校都很晚,夜里十一二点才回住处。看到路边的卤煮火烧,真是流口水,真想热乎乎的吃上一碗,但还要先把钱掏出来看,这几天的日子怎么过才能决定是否吃这碗火烧。儿时半饱活过来,如今也经常半饱着艰苦学习闯天下。
  为了纪念半饱和在半饱中艰辛奋斗,93年我请同窗好友冷旭为我篆刻了一枚闲章“半饱”,多年来印于画中。几年前请尊兄詹志峰又刻了“半饱”和“半饱斋主”。既记忆苦难的童年,又是激励和自勉。我画山水多年,一直在为起一个什么样的斋号而苦思。回想从来北京学习到今天已过去的二十多年,从半饱在天山南北奔跑,从交不起房租费,到半百人生白发双鬓都是在半饱和激励中度过,于是就把我的画室命名为“半饱斋”,又请师长傅伯庚题写了斋号。
  半饱不仅仅是自勉和激励,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中国人传统的处事哲学。“半饱”不求十全十美,放下更高的欲望也是对朋友的包容,“半饱”是一种完美的缺欠,一半希望再加上一半耐心才有一整片蓝天,对未来抱有一份好奇,对现状一种满足,也是一种处人为事对待生活的态度,谦虚平和,知足常乐。半饱对健康而言,国学中有“不饥而食,食而不过”的说法,吃饭要吃七八成,做人留下三四分。半饱其实就是常常饿着肚子,半饱才能保持对下一顿美味永远迫切的期待。
  我提倡“半饱”精神,生活简单、平凡,艺术单纯、勤奋,轻松愉快进取,坚持永恒不懈怠,谦虚好学,热爱艺术,懂得艺术,享受艺术。半饱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我给自己最高的褒奖,是因为多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没有倦怠的状态中,预留空间不设终点。
  半饱是谦虚,半饱是约束,半饱是精神,半饱是健康,半饱是哲理,半饱是态度。客一半,友一半,半醉半饱,舍一半,得一半,舍得一半。半夜三更,半睡半醒,半张小画,画半天。似懂非懂,无须懂;亦真亦假,终归真。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又难得糊涂。半句话说半天,半天说了一句话。
  其实半饱就是平常心,简单平静的生活。大道至简,大象无形,无论得与失,爱与恨,成与败,一半给自已,另一半留给别人,一半寄语,一半自勉。(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著名画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