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家搞翻译
2016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林少华
  我校德语系主任顾彬先生是德国人,作为汉学家相当有名,他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在国际汉语界很有影响。不过,他在中国的知名度,恐怕还是主要由于他时有惊人之语。例如他曾说中国作家之所以写不出好作品,是因为不懂外语。听得中国作家义愤填膺,甚至以不懂外语的曹雪芹为例反唇相讥。
  可是冷静细想,顾彬之言未必纯属无稽之谈。曹雪芹等古代作家另当别论(亦非顾彬所指),而如周氏兄弟、钱钟书夫妇、梁实秋、林语堂、丰子恺、冰心等写出好作品的现代作家都懂外语,有的还是有好译作行世的翻译家。相比之下,当代作家懂外语和身兼翻译家的,一下子还真想不起有谁。不错,莫言是不懂外语的,而不懂外语的莫言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这终究是例外,例外不会在顾彬先生的视野之内。
  这就是说,作家懂外语容易成为不错的作家,而天生懂母语的翻译家却很难成为不错的作家。这是为什么呢?也是因为我属于后者,就想探个究竟。一日豁然顿悟:文体,秘密在于文体!意识流啦后现代啦魔幻现实主义啦等写作手法,通过他人译本也可学得,而要零距离把脉原作文体,则非自己懂外语不可。也就是说,哪怕译本再好,看译本也是在看风景片而不是看风景“本尊”:你可以是极具欣赏眼光的观众,但并非实际在场东张西望的游客。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鸟的鸣啭、光的变幻、土的气息等等,你不可能真真切切体察入微。
  因此,懂外语可以让你直接感受原作文体的体温、喘息、律动、韵味、氛围等种种微妙元素,而这不可能不对创作产生某种影响。自不待言,一流作家都是一流文体家。小说家比比皆是,文体家寥寥无几。以中国现代文学而论,除鲁迅、梁实秋、钱钟书等极少数几位,还有谁能冠之以文体家呢?而这几位——恕我重复——无疑都是懂外语的作家,甚至身兼翻译家。在这个意义上,顾彬之言可谓不虚。
  这方面还有一个例证就是日本的村上春树。最近看了他新出的随笔单行本《身为职业小说家》,得以再次确认之于他的外语与创作、翻译与文体的关系。
  村上自小喜欢英语,高中时代就能大体读懂英语原版小说了。二十九岁开始在自营酒吧厨房餐桌写小说——写处女作《且听风吟》。日文不过八万字,却用自来水笔在稿纸上一遍又一遍写了半年,最后写罢还是不满意,“读起来没滋没味,读完也没有打动心灵的东西。写的人读都这个感觉,何况读者!”村上当然情绪低落,愈发怀疑自己不是写小说的料,却又不甘心就此偃旗息鼓。后来索性将写出来的二百页原稿一把扔进废纸篓,转而从壁橱里端出英语打字机,试着用英语写。“不用说,我的英语写作能力可想而知。只能用有限的单词和有限的句式写,句子自然变短。就算满脑袋奇思妙想,也全然不能和盘托出。而只能利用尽可能简洁(simple)的语词,换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意图,削除描述的‘赘肉’……但在如此苦苦写作当中,一种我自有的文章节奏(rhythm)渐渐诞生了。”
  随后,村上收起打字机,重新抽出稿纸,拿起自来水笔,将用英语写出的一章译成日语。不是逐字逐句直译,而是采用近乎移植的“土豪”译法。这么着,“新的日语文体不请自来地浮现出来。这也是我本身特有的文体,我用自己的手发掘的文体。”接下去,村上用如此获得的新的文体将小说从头到尾重写一通,情节固然大同小异,“但风格完全不同,读起来印象也完全不同。”此即现在的《且听风吟》。换句话说,村上因为懂外语而从习以为常的母语惯性、日常性中挣脱出来,找到文体的另一种可能性。大而言之,促进了“日语再生”。事实上《且听风吟》也出手不凡,获得日本主流纯文学杂志《群像》的“新人奖”,成为他进入文学殿堂的叩门之作。
  此后村上也始终与外语一路相伴。他以一己之力翻译了雷蒙德·卡佛全集。此外至少翻译了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J·D·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他从事翻译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探寻其中的“文体秘密”。而文体诸元素中,他最关注的是节奏、节奏感。例如他这样评价塞林格:此人文章的节奏简直是魔术。“无论其魔术性是什么,都不能用翻译扼杀。这点至关重要。就好像双手捧起活蹦乱跳的金鱼刻不容缓地放进另一个鱼缸。”进而在比较菲茨杰拉德和钱德勒的文体之后提出自己的文体追求:“我想用节奏好的文体创作抵达人的心灵的作品,这是我的志向。”并且自信这种以节奏感为主要特色的文体取得了成功:“(获得世界性人气的)理由我不清楚。不过,我想恐怕是因为故事的有趣和文体具有普世性(universal)渗透力的缘故。”
  简言之,外语和翻译使村上笔下的母语生发外语的异质性,从而获得新的文体,尤其获得文体新的节奏。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他是“作为职业的小说家”,莫如说“作为翻译家的小说家”。
  作为我,固然懂些外语,姑且能以翻译家自居,但我不是小说家——小说那玩艺儿死活写不来,只好在此寄希望于本土小说家。按理,中国当代作家尤其中青年作家大部分都懂外语,那么也搞搞翻译如何?总不好眼巴巴看人家村上在中国到处走红而自己硬是走不出去吧?
  (本文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