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亮点颇多
《礼乐邹鲁》走出山东,演到韩国
2016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礼乐邹鲁》演出场景(资料图)。
     表彰2015年度非遗保护十大优秀传承人。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11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济宁市文广新局表彰2015年度济宁市非遗保护十大优秀传承人、2015年度济宁市十大亮点工作。当日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精品展吸引了百余位非遗传承人参加,甚至还吸引外地的非遗传承人慕名前来。济宁市的非遗环境越来越好,许多手工技艺类的非遗项目经过不断创新,也逐渐被社会大众认可。 

  本报记者 汪 泷
通讯员  樊云松 张媛媛 

披上“新衣”
泥咕咕走出国门

  “嘀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精品展上,泥塑传承人刘瑞东制作的“小玩意儿”吸引了众多孩子,同时也吸引了不少中老年人的注意。 
  “这是泥咕咕,你们这代人都没见过。”当一个小孩拿着泥咕咕摆弄时,刘瑞东在一旁笑着说,这燕子形状的小泥哨俗语叫“泥咕咕”,如今年纪上了四、五十的人才见过,“过去这都是拿牙膏皮等物件儿换来的。” 
  在刘瑞东的创新下,如今这个老物件不仅涂上了各式各样的彩色花纹,让小泥燕子更加活灵活现,还装上了一个漂亮的小盒子,上面写着“泥咕咕”三个大字。
  “可别小看了这几个小改变,有的朋友从我这里订购之后,卖到了法国、日本。”说到这儿,刘瑞东很自豪。 
  “去年,北京一家文化公司跟踪拍摄了近半年,他们把我的泥塑视频制作成《中国艺术公开课》。”刘瑞东告诉记者,这个视频将被放到网上,供网民们免费观看,“我们几个非遗传承人正在谋划着打造‘非遗大公益’计划,希望在继承济宁非遗文化核心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让济宁的非遗走出去。” 
  在本届文化遗产日上,刘瑞东和剪纸传承人张跃广都被评为2015年度非遗保护十大传承人。他们二人积极参与的“非遗过大年、寻味老济宁”任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也同样被列入“十大非遗亮点工作”。
接上地气
手工技艺才能传下去

  作为十大亮点工作之一,嘉祥春秋源鲁锦博物馆开馆也赢得许多非遗保护专家们的认可。
  “如果说现如今手工技艺类的非遗项目正在不断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标准,那么这家博物馆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榜样。”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去年8月9日,春秋源鲁锦博物馆开馆运营。这座博物馆藏有469件珍贵的鲁锦展品。“我们将散落于鲁西南民间的鲁锦传统手工织布高手、刺绣、盘结等手工艺人汇集在一起,给他们以艺术设计指导。”在活动现场,一位负责人说,这种模式使得这些手工艺术形式与今天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更好的融合,散落于民间的艺术之花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这座博物馆由嘉祥一服装企业出资建成。”这名工作人员介绍,之前这家企业单纯的生产服装,后来将鲁锦的制作工艺、艺术理念融入到服装中后,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如今手工技艺类的非遗项目,需要通过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生活需求,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生存、传承下去。”济宁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刘凤来说。 
  同样是手工技艺类,微山县的“麦秸画创意传承”不仅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发挥其自身优势助力精准扶贫。
查阅典籍
“复活”《礼乐邹鲁》

  今年春节期间,大型礼乐文化剧《礼乐邹鲁》在声远舞台盛大开演。这部由邹城市文广新局等单位精心打造的节目,去年还曾到多个省份巡演,使其成为古代礼乐复兴的一个典范。邹城市文化馆馆长高德文介绍,这部文化剧获得十大非遗亮点工作称号,让许多邹城文化工作者们很有成就感。
  高德文介绍,三年前,邹城邀请本地学者、外地专家,查阅古籍、史书,逐步将北宋时期朝廷钦定的祭孟大典章程重新“复活”,“我们在包括《四库全书》等古籍中都查阅到了相关资料,确保邹鲁礼仪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随着《礼乐邹鲁》走出山东,甚至走出国门演到了韩国,高德文希望下一步经过不断的完善、细化,让邹鲁礼仪能更好地推广出去。 
  “评选优秀传承人、亮点工作,无疑是对济宁市各级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的一种鼓励和支持。”刘凤来说,尤其是亮点工作的评选和表彰,直接提高了文化工作者的参与积极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