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斯走到今天,全仗美国社会分裂
2016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济时

  桑德斯最终没能胜过希拉里,即使是他声势日隆之时,也基本没有人预测他会获胜。但自参选以来,他却在美国社会中掀起一股巨浪,尽管这巨浪不足以把希拉里掀翻,但也足以令希拉里的竞选之路踉跄不堪。可以说,桑德斯在竞选总统之路上已经走得够远了,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其中缘由何在,十分耐人寻味。
  桑德斯一直是美国政治中的异类和边缘人物,他早年是左翼社会运动的活跃分子,素来游离于两党主流政治之外。自从政开始,他一直是独立派人士,自称区别于民主、共和两党。尽管桑德斯此次不以独立派,而以民主党人身份参选,但有一点没有变——即他仍然坚持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或者更温和一点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
  但是,如果说桑德斯在民主党总统初选中表现强劲,就意味着其“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在美国社会主流中获得承认,恐怕过于简单化。
  一方面,桑德斯获得的强劲支持,确实说明他的左翼主张在美国社会拥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共鸣。在市场导向和新科技导向下,美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形势比较好,在西方国家中表现突出,但是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广大下层民众乃至不少中产阶级人士不满情绪日益上升。奥巴马的上台就有此社会背景——他刚上台时就曾被不少偏激的右派批为“社会主义者”,上台后大力推进的全民医保计划,也遭到共和党的强烈反对。但左派政策重回美国社会相当多人士的视野,可以从桑德斯在此次民主党总统预选中的突出表现获得再次证明。
  但是,另一方面,选民为桑德斯投票,并不全都意味着支持其“民主社会主义”。桑德斯的支持率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希拉里不满的人,尤其是对希拉里过于偏重非洲裔不满的中产阶级白人。政治心理比较传统、不希望出现女性总统的人也在支持桑德斯。在民主党内总统预选中只有两名竞选人的情况下,反希拉里的力量向桑德斯集中,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是桑德斯能够拖住希拉里胜利的步伐,而无法改变其最终赢得提名的结果的重要原因。
  尽管没有获得最后的胜利,但桑德斯的出现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足以说明美国的社会分裂已经日渐严重,并由此产生了新的重要的政治动向。此外,桑德斯的那些曾经边缘化的主张如今能够通过选举在美国社会获得广泛关注,产生巨大影响,也说明美国的选举政治能够发挥一定的折射民意、推动政治思潮流变的功能。(作者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