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中社区构建“文化养老”模式
文体活动展现最美夕阳红
2016年07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1年以来,秉承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宗旨,胜中社区积极倡导“文化养老”模式,通过打造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活动平台,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到文化生活与学习交流中,并广泛组织起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不仅充实了老年群体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激发出老年群体参与小区管理、加入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今“文化养老”模式已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本报记者 邵芳 
通讯员 丁洁


多个平台培养兴趣爱好
  家住东旭小区的张广英自从4年前在油田老年大学首次接触书法起,就迷恋上了这一古老文化,每周她都往返学校两次,她的退休生活也因此充实快乐,只是来回30多分钟的路程让她觉得有些麻烦。然而随着今年3月东旭老年大学成立,张阿姨在家门口就免费学习书法了。
  无独有偶,去年以来,家住明苑小区的赵大爷与“老棋友”也有了新“阵地”。原来,根据明苑小区老人居多的情况,胜中社区与电力管理总公司提出“资源共享、和谐共建”的工作模式,利用胜中社区场地资源和电力管理总公司的人力管理资源,在小区内设立老年活动室,共同为辖区老同志提供服务。
  居民生活的转变源自胜中社区积极探索“文化养老”模式。胜中社区老年管理中心书记王振玲说,该中心管理着离退休职工3248人,家属2350人。“这些老年群体是油田的石油勘探开发的贡献者,理应享受丰富的晚年生活,我们义不容辞提供保障服务。”王振玲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学习成为许多老年人的精神寄托,退休生活成为了老年人学习的新起点。“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被动的身体照顾,他们更需要积极主动到精神关爱服务、文化交流学习中来。”王振玲介绍,于是胜中社区开始倡导“文化养老”新模式,并以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为“文化阵地”,给老年人打造一个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的平台,旨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如今,胜中社区辖区内分布着11个老年活动中心、3所老年大学和1个社区图书馆,每天义务向辖区老年人开放。
兴趣爱好唱响晚年生活
  每逢元宵社火和消夏晚会,基地片区总能看到由一支银发阿姨组成的“玲珑腰鼓队”。70余岁的队长刑淑香自参加馨园老年站活动开始,便将腰鼓绝活传授给100余名徒弟。“姐妹们都很喜欢腰鼓,我们从中找到了生活乐趣”刑淑香说,腰鼓队已完成3套完整的腰鼓舞,银发阿姨越玩越专业、越玩越健康。
  除了“玲珑腰鼓队”,馨园老年还陆续成立抖空竹队、柔力球队、舞蹈队、腰鼓队、太极队等特色活动队。“每个队伍都有固定的培训时间和场地,在此基础上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馨园老年站负责人肖国锋介绍说。
  “文化阵地”的拓展与搭建,促使各个特色协会悄然兴起。在社区支持下,各老年站陆续开展多样文体活动,丰富老年生活、凝聚人心。
  在玉山老年站,今年以来站长王文峰继续开展起特色“大手拉小手”活动,由蒋广银、隋永士、李玉华等老同志组成的义务辅导员定期登上胜利一小讲台: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石油故事呈现出来,一个个关乎环境保护的常识传递下去……“每次去授课,孩子们可兴奋了。”谈及授课经历,老人们十分开心。“孩子们想听听社会故事,老年人需要内心的陪伴,这就是活动的意义。”王文峰说,活动的宗旨是满足老年人内心的需求,大手拉小手的陪伴是化解心灵孤独的良药。
爱心汇聚构建和谐小区
  随着“文化养老”不断推进,不少老年人在文化团体中尽己所能、发挥所长,并积极成为志愿者。
  家住科怡园小区的王桂清以擅长串珠、做网花闻名,许多老年人慕名前来拜师,作品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于是王桂清有了义卖的想法。2012年起,以发起人王桂清、王翠果名字命名的“清果巧手坊”成立了,30余名成员先后义卖了1000余个精美手工制品,资助了3名家境困难的儿童……
  “玲珑腰鼓队”不断发展壮大后,邢淑香产生了公益的想法,从事过理发行业的邢淑香又拿起了理发刀。2009年,以邢淑香为负责人的“金花理发师”成立了,每周五上午邢淑香和徒弟都会展开义务理理发,7年来义务理发数千余次,数人慕名加入志愿者队伍中。
  与此同时,以“中石化杰出健康老人”金健为首的馨园巡回医疗队也成立起来,定期在辖区小区做健康报告、义务为老年人坐诊;蒋广银等人也加人到玉山“油大嫂”巡逻队中,每天义务在玉山物业个小区巡逻,关闭楼宇门,驱走传销人员,消除安全隐患……
  “如今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姿,自然也应该当好守护美丽家园的卫士。”隋永士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