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鲁迅经典,传承鲁迅精神
2016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吕周聚
  鲁迅,作为中国20世纪伟大的作家,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便是他的所有作品。一部作品就是一座丰富的宝藏,鲁迅将他的思想、精神隐藏在他精心营建的作品之中,我们要传承鲁迅的思想、精神,就必须阅读鲁迅的作品,从其作品中发现、感受、领悟其深刻、独到、丰富的思想与精神。
  作品是作家赖以存在的根基,一个作家通过他的作品而活着,只要他有能传之后世的作品,他就会永远活在读者的心中。鲁迅虽然去世80年了,但他的思想、精神存活在每一部作品中,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与他进行对话,激活那些潜藏在其作品中的思想与精神,鲁迅的作品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可以从其作品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当我们在人生之路上感到迷惘、困惑、挣扎、绝望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他那儿得到指引与启发。
  鲁迅早年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赴日本学习医学,在经历了“幻灯片”事件之后,他于1906年决定弃医从文,以文学来医治中国人精神上的创伤,拯救处于危亡中的中华民族,但他真正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却是在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之后。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迅一生用在文学创作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8年。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这些作品无论从思想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都堪称经典。鲁迅是那个年代的“先锋作家”,富有探索与创新精神,诚如茅盾所言,“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茅盾:《读<呐喊>》)在当时荒凉的“五四”新文坛上,鲁迅以《狂人日记》等作品开拓出了新文学的园地,为中国新文学确立了基本的范式,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谓经典,是指那些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淘洗,在不同时代依然能够得到不同读者认可的作品。从鲁迅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已过百年,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读者的欢迎,而且在海外也有广大的读者群。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和启蒙者,他像普罗米修斯一样,盗取天火来拯救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华民族,而这天火便是他从西方借鉴来又经过他消化之后衍生出来的“异端”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文坛产生很大影响,某些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作为思想家,鲁迅不仅是民族的良心,而且是民族的脊梁。鲁迅在艺术形式上勇于探索与创新,大胆地运用象征、怪诞、心理分析等现代主义创作方法,这使得其作品具有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特质。因此,鲁迅的作品并不是一种通俗文学,读者阅读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有些作品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深得其中奥妙。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过一种“冰山理论”,认为浮在大海上的冰山雄伟壮观,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其在海平面上的“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隐藏在海平面之下,读者需要去解读、品味那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的广大部分。鲁迅的作品如同一座座冰山,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具有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要去探寻它那隐藏于海平面下的“八分之七”。鲁迅的作品具有一种开放性结构,这使得我们在不同时间、空间中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发现。
  “文革”时期,出于政治的现实需要,鲁迅被神化了,鲁迅仿佛是高高在上的神,不食人间烟火,离我们过于遥远,让读者对其产生敬畏之感;虽然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都选入了鲁迅的作品,但由于我们目前并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鲁迅产生“敬而远之”的心态,在中学生中流传着“三怕”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鲁迅成为学生惧怕的对象,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和文学现象。实际上,鲁迅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有着一般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所有这一切都呈现在其作品中,我们只要仔细阅读都能感受到。在今天,我们要走近鲁迅而不是远离鲁迅,我们要喜欢鲁迅而不是惧怕鲁迅,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摆脱那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不是将鲁迅的作品一条条地割裂开来分析其思想主题与艺术特点,不是将其作品作为死记硬背的对象,而是应将其作为一个具有艺术活力的生命体,从中感受鲁迅的情感变化,把握鲁迅的思想脉搏,享受鲁迅的审美创造。我们要理解鲁迅,就应该知人论世,要了解鲁迅的生平,要知道鲁迅生活、创作的那个社会、时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的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并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鲁迅的精神是丰富的、复杂的。实际上,这一问题的准确答案隐藏在鲁迅的作品中。通过阅读其早期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强烈的个性意识与反叛精神;通过阅读《狂人日记》、《这样的战士》等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坚持真理、“敢于独战多数”的战士气质;通过阅读《在酒楼上》、《长明灯》等作品,我们会发现其清醒的独立思想;通过阅读《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我们可以发现鲁迅敢于对落后与黑暗说不的批判精神;通过阅读其《过客》、《希望》等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其遭遇挫折而不退缩的“反抗绝望”的思想;通过阅读其《父亲的病》、《藤野先生》,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的感恩精神;通过阅读其《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拿来主义》等杂文作品,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悲悯情怀……鲁迅的作品是一座富含营养的精神矿藏,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强健我们的思想与精神,而这样的国民才是鲁迅当年所期望的真正健康的国民。
  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追求艺术而不“为艺术而艺术”,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作出一批既有思想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给我们留下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鲁迅至今仍被我们所怀念与珍惜的原因。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