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风险不能总让消费者承担
2016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剑锋

  市民张女士上个月刚花六千元在燕山银座一家健身房办了健身卡并请了私人教练,才去了四五次就发现健身房已大门紧锁,工作人员也不知去向(10月18日《齐鲁晚报》报道)。
  张女士的遭遇在预付卡消费中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这几年,预付卡消费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本来“双赢”的消费模式,却不断演绎着“闹心故事”:节假日消费被限、退卡退余款难、商铺转让跑路……由于缺乏凭证和法律支撑,再加上金额数目并不大,不少消费者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欺诈的风险与敛财的空间不成比例,不良商家必然会无所畏惧。
  毫不讳言,预付卡问题频发暴露出商家的信誉缺失,消费者的警惕性不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在预付卡这个“坑”里跌倒了一次又一次,理当“吃一堑长一智”,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在办理预付卡时要多一些理性,少一点盲从,不被所谓的“优惠”冲昏了头脑,同时对商家也应做一个大体的了解和考察,并弄清办卡的相关条款和消费细节,以白纸黑字而非口头协商的形式确定下来,用理性的消费行为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何避免掉进预付卡“消费陷阱”?归根结底,关键在于扎紧市场监管的制度笼子。当务之急,不仅要赋予消费者充分“用脚投票”的权利,而且应把前置性预防措施想在先、做在前,从而“倒逼”商家依法诚信经营。比如,通过格式文本条款明确预付式消费的买卖双方权责,并设置发卡门槛,限定卡内金额;又如可实施强制性备案制度,且商家必须缴纳足够的预付消费保证金。一旦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让消费者获得赔偿,而且商家“跑路”前也会三思,而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地把店门一“关”了之;再如,建立“黑名单”制度,让不良商家处处碰壁、事事受限。至于有些商家卷钱跑路,则应以诈骗罪严厉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些细致的功夫做到位,堵疏结合,软硬兼施,防范预付卡风险并非是个难题。
  一言以蔽之,把预付卡风险降为零,我们可做与要做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对于当下而言,强化商家的诚信意识,提升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都应作为一项硬任务持续发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