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无证”上岗,易产问题少年
七成多父母没接受过正规家教培训
2016年1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问题少年多因家教不当,图为一少管所内的问题少年接受爱心教育。 (资料片)
     近日,一段自编自导的假视频“仨学生在教室殴打一男生”在网上传播(齐鲁晚报12月8日A05版报道)。齐鲁晚报记者采访发现,制造这段假视频的七个孩子中,至少有四个是“留守少年”。
  “留守”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词汇。由于法律缺位,父母的监护职责一直未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专家呼吁,应尽快启动家庭教育立法程序,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

  本报记者 徐洁 崔岩

未成年犯罪
九成因家教不当

  “未成年人犯罪,病根在于家庭,病象显现于社会。”12月7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雁慧对齐鲁晚报记者说,未成年犯罪九成与家庭教育结构缺失、教育功能失调相关。 
  在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未成年犯中,残缺家庭的孩子常年保持在20%左右,包括父母离异或双亡、或跟随父母一方生活的情况。   
  而根据2016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有7.7%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都没有见过面,还有25%的留守儿童每年只能与父母见一两次面,每天联系的只有28.2%。
  儿童留守,只能是隔代抚养取而代之。据民政部最新调查,(外)祖父母陪伴占到89.3%。“大部分老人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不高,除了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很难顾及孩子精神心理上的需求。”
  宋雁慧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至关重要。学校现有的教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同理心的教育太少了。从小与父母分离或者接触太少,孩子产生的被抛弃感、不安全感可能伴其一生。  
  “从日常接触的一些案例来看,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长期缺位,必然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山东新亮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新亮告诉齐鲁晚报记者。留守的孩子因缺少父母关爱,容易形成错误价值观;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孩子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自身能力落差形成对比,容易受到不良环境诱惑刺激,形成不成熟的社会价值观,甚至仇恨社会,走上犯罪道路。
父母教育孩子
靠的不是高学历高收入

  任何职业都有上岗许可证,唯独世间最重要的职业——父母,却无证上岗。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有教育理念、方式不科学甚至不履行基本责任的父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作为一名从事青少年教育40余年的研究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却遗憾地发现,太多发生成长危机的学生,究其原因,往往与错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父母能否教育好孩子,决定因素不是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而是较高的教育素质,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生长在父母争吵不休和被打骂的恶劣环境中的孩子,会遭受极为严重的心理创伤。”王新亮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而不少父母的家庭暴力则是未成年人产生这种不良性格的根源。
  山东省家庭文化研究会进行的社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4%的被调查父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与咨询。
  “通过立法促进家庭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宋雁慧表示,通过立法有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毕竟单纯靠呼吁,很难对父母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全国妇联曾就家庭教育问题向公众调查,90%被调查者认为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立法的呼声强烈,公众对家庭教育立法认同度高,74.3%的人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通过法律来规范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地方立法应可操作
家长负主责政府兜底

  赶在全国家庭教育法出台之前,目前,我国个别地方已先行一步,颁布了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今年7月,重庆市颁布了《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法’不能关起门来,要走出去。没有强制性罚则的法律,不如不立。”王新亮指出,家庭教育立法,政府不应缺席。政府的介入不像父母一样直接参与家庭教育,而是要承担起“兜底监护”的责任。
  例如,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建立社区监控及介入制度。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留守儿童社区保护网络,完善临时监护程序,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有效监护和及时救助。
  通过配套,保障每个家庭获得必要支持,最大限度调动资源为家庭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并且对家庭教育工作加以指导,规范家长行为,规范服务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行为等。
  孙云晓认为,家庭教育立法首先必须要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同时还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家长的主体责任是立法的逻辑起点。”孙云晓说,不好好履行家长责任的应被剥夺监护权,此外,还应明确学校对家庭教育的监督、指导职责等。
  “在这一点上,台湾地区的家庭教育法值得借鉴。”孙云晓说,台湾地区的家庭教育法规定,达到婚育年龄的男女必须接受不少于四个小时的家庭教育培训,以培养正确的婚姻观念,促进家庭美满,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也应被辅导训诫,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如何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地方家庭教育立法的一个挑战。”孙云晓说,期待家庭教育法不是仅仅成为一项宣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