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家访,就怕被误解
济南有学校设家长会客室,可预约与老师交流
2017年02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徐洁     

  对于“70后”、“80后”的许多人来说,家访是个并不陌生的词汇。当时,老师来家里“坐坐”很常见。如今,每年放假之前,济南市教育局都会将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家访活动列入假期工作要点。
  寒假恰逢春节这一特殊节日,老师上门家访有顾虑,为“避嫌”,学校通常会安排两个老师结伴而行。不过,对于家访,有的“70后”、“80后”家长认为,很愿意与老师交流,但在家里会感觉别扭。
为“避嫌”,
家访老师两两搭档

  张明明是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雅居园校区的三年级班主任老师,赶在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前,她与数学老师付春菊搭档,对4个学生进行了家访。“我们传统中有‘忙年’一说,腊月二十三以后,许多家长就忙活起来,每年寒假我都尽量赶在小年前家访完。”张明明说。
  寒假中夹着个“年”,这让张明明等老师稍感别扭。“主要是怕家长有想法,毕竟过年咱们讲究礼尚往来,尤其是老师到家里来了。”张明明说,为了‘避嫌’,让每次家访更透明,学校安排语、数、英老师共同参与家访,老师两两搭档到学生家里去。
  济南市官扎营小学校长王式斌说,北坦片区附近外地人口比较多,环境稍复杂,家访毕竟还是老师利用假期外出工作,学校也要求老师两两出行。
  为了不让老师和家长为难,济南还有的学校把进家家访放在了暑假,寒假则以电话、微信等形式进行“家访”,详细记录线上“家访”的交流情况。
老师来了,
学生有点小紧张

  这个寒假,张明明在班里选了4个家庭。“有发展好的学生家庭,也有相对特殊的家庭,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家。”张明明说,由于对学生及他们的家庭事先有所了解,因此,她在家访时关注点也不一样。
  对学生张浩(化名)的家访,张明明非常用心。张浩在父母离婚后跟着奶奶生活。在学校中,张明明发现,张浩非常明显地喜欢围着老师转,只要取得一点成绩,会尽力让老师知道。张明明说:“那是因为孩子太渴望被关注了。”
  家访中,张明明把孩子内心的渴望告诉了妈妈,建议她陪伴孩子的时候,与孩子一起读书、多关注下孩子的成长和不足。
  不过,张明明并不认为,家访就是老师给家长“找茬”、提建议,她所希望的家访是在串门式的轻松氛围中,与孩子和家长一块聊聊天,消除课堂上的距离感,家校建立互相信任。
  “孩子们听说老师要来,大多有点小紧张。”张明明笑着说,孩子们一般事先把自己房间收拾干净,有一次家访,一个孩子把开心果盛在有水的盘子里就端上来了,可见心里还是有点紧张。
家长有的欢迎,
有的感觉别扭

  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另一面,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渴望。济南市中区一所小学的学生家长刘女士说,老师关心孩子才到家里来,老师平日也非常辛苦,如果老师到家里来,家长可不可以也像朋友一样关心关心老师?
  不过,并非每位家长都习惯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我愿意和老师交流,但总感觉在家里还是别扭,平时接送孩子、参加班级活动时,与老师交流机会也不少。”济南历下区一所小学的家长徐女士说。
  上个世纪80年代,王式斌在济南市制锦市小学担任班主任。她说,当时家访是很平常的事,经常吃过晚饭后,想起某个同学需要格外关注,溜达着就去了,但现在社会文化很不一样了,家的私密性更强。
  不过,无论社会文化如何变迁,线上交流的方式怎样丰富,面对面交流对家校关系的润滑作用不可取代。官扎营小学、龙德学校都设立了多个家长会客室,家长可以预约后随时到学校与老师交流,“面对面交流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消除误会与焦虑,这是电话、QQ无法取代的。”王式斌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