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181所师范院校不改名
专家:优化评价体系,师范院校也可办成一流
2017年02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郭立伟
实习生 侯春硕      

将在中小学设置
正高级教师职称

  近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在北京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近年来,不少师范院校缩减师范生招生比例或者向综合性高校转型改名,一些招生规模较少、办学效益不好的专业被停招,师范教育面临被“边缘化”的隐忧。此外,也有人质疑,师范院校毕业生同样要和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一起考教师资格证,淡化了师范专业的师范性。
  对此,在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上,王定华强调,要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未来将对师范专业进行专业认证,认证优良的可以颁发教师资格证,认证一般的毕业生要参加资格考试,认证较差的取消举办师范专业的资格。“要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回到初心,回到基础,强调教师最基本的看家本领。”王定华说。
  对于教师们普遍关心的职称改革问题,王定华表示,“十三五”期间要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同时,要改进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师范院校加入“改名热”
非师范专业占60%到70%

  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数量居多,在行业性院校中占比最大。在山东省内,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青岛大学、齐鲁师范学院、潍坊学院、泰山学院在内的9所高校承担着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任务。
  这些年,在高校“改名热”的浪潮中,也有不少师范类院校改了名。比如在山东省内,烟台师范学院更名鲁东大学;聊城师范学院更名聊城大学;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临沂大学;泰安师范学校更名泰山学院;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和昌潍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山东渤海进修学院教育资源组建而成了潍坊学院;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青岛大学。
  在省外,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则更名江苏理工学院。还有师范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为综合性大学,比如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一些师范学校在学科设置上达不到综合类大学的要求,就尽量在校名上“跟上潮流”,在“后缀”上提升档次。
  除了通过更名尝试向综合类大学转型的,一些著名的师范类院校缩减了师范生比例,比如华东师范大学明确,2015年起逐步缩减师范类本科招生,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师资培养将统一纳入教师教育学院进行研究生教育。其实,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已有大量师范院校纷纷缩减师范生招生比例或者向综合性高校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师范院校通过合并、转型、升格,变成了综合性高校,不再以“师范”命名。如湖南省,上世纪90年代最多时有14所师范院校,升格后只剩下4所师范本科院校,并且也都向学科综合化发展,非师范专业数和学生数都超过了师范教育。
  “师范学校,一听好像将来就是当老师的,好像就业面就变窄了,即使就读的不是师范类专业,也容易给人这种错觉。”2016年,本想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小张,在家长的竭力阻挠下放弃了。事实上,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师范类院校存在这种误区。而师范类院校不再统一颁发教师资格证,需要统一考试,也让将来有意想当老师的学生,可以选择非师范类院校。
  所以,近几年各师范院校师范生比例正在下降成为客观事实。在江苏省,2015年招生,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约占20%,江苏师范大学占25%,淮阴师范学院不足25%,南京晓庄学院不足20%,盐城师范学院则不足15%。在湖南省,1958年就开办师范教育的邵阳学院,目前正大力发展工科专业,57个本科专业中,只有2个纯师范专业,12个师范与非师范兼招的专业,在校师范生5000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比例已经达到60%到70%,非师范专业的在校学生也已经超过50%。以省内的山东师范大学为例,据了解,在山师84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本科专业22个,仅占所有本科专业的26%。不过,作为师范院校的传统优势,师范类本科专业仍是山师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本科教育的优势所在。近年来,师范院校长期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也构成师范学校更名的第三大因素。师范学校阴盛阳衰,快成“女儿国”。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师范类专业中,男女比例高达3:7,即便是非师范类专业,男生数量也远远少于女生。
优化评价体系
让各类院校都可办成一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这一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其实折射出一个现实,即有部分师范院校并不安于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而是想“脱掉”师范这一帽子。“很显然,如果不解决导致师范院校不愿意安于师范办学定位的根源性问题,就是明确限制师范院校不更名、不脱帽,学校办学的心思也恐难集中到办好师范教育、培养一流的师范人才上。”
  熊丙奇分析,师范院校想脱帽,表面上的原因是师范专业“不景气”,毕业生就业需求不旺。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在全国每年毕业的师范生有60多万,但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只有25万,并且每年新入职的教师中,有四分之一来自非师范类院校的综合性大学。因此,师范院校都在压缩本科招生规模。
  此外,有的师范院校,想办高水平的大学,而目前社会评价高水平大学,都看论文、课题、经费,同时,也把高水平大学和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简单画上等号。在这种评价体系中,有些师范院校就认为师范的“帽子”限制了学校发展,视其为办综合型大学的障碍,希望能摆脱师范约束,办综合性大学。实际上,虽然很多师范类院校并未更名,但在学校发展定位上,已经是“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
  要让学校安于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熊丙奇认为,关键在于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取消对学校不合理的行政评审、行政评价,真正构建各类教育、各类学校,都可以办成一流水平的教育环境。根据教育部日前出台的2017年工作要点,今年将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和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见,旨在加强改革总体设计,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熊丙奇认为,提高现代治理能力,以改革的思路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是我国解决包括师范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问题的共同原则。

  近日,教育相关部门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近年来,随着师范类院校改名者众多,与其招生人数下降、男女比例失衡、毕业生就业需求不旺有极大关系。专家分析,让师范院校安于师范定位,要取消对学校不合理的行政评审、行政评价,真正构建各类教育、各类学校,都可以办成一流水平的教育环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