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农产品质量,抓住了食品安全的关键
2017年02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文件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要求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农产品的质量与食品安全可谓息息相关。瓜果蔬菜肉蛋奶等农副产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也是最常接触到的;而在食品工业的链条中,琳琅满目的食品制成品,也大多以农副产品作为原料。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作为重要的目标,这就等于抓住了食品安全的“源头”。
  在平常的新闻里,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很多,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给人的感觉是,保证农副产品的质量有着更高的难度。工业制成的食品,生产经营的链条是比较清晰的,一来,抽检这种形式对于成批量生产的食品更有效;二来,如果发生问题,工业制品更容易追溯,不仅追责更有力度,也便于按批次追回。而农副产品,从现状来看,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还比较普遍,规模化、品牌化实现程度不高,适用于工业体系的监管与追溯机制,很难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普通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掌握相对较弱,就拿滥用农药来说,有时候只是方法出了错,未必全都归因于道德。
  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况,农副产品农残超标的情况经常出现,去年还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有消息称食安部门要开展生鲜鱼类大检查,不少地方的农贸市场就连鱼都找不到了。这也说明了一点,农产品在食品安全方面产生了信任危机,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更暴露了农业产业的脆弱。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比如,有抽检报告称某种水果农残超标,这类水果就会受到“全面打击”,因为以城市居民为主的消费者并没有能力分辨产地批次,销售商往往也说不清楚,那就只好“宁可不食”了。于是,就会有这样的情景,果农菜农含着泪“现场直吃”,把自己当成了活广告。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从宏观上为“三农”指明了方向,具体到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抓住了关键。文件中有关食品安全的表述,是放在“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的大标题之下的,上下关联的内容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很明显是瞄准农业现代化这一大目标的。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更有助于建立追溯机制,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约束,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也避免对农业生产者造成误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让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多赢的远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