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小学留级制度宜早不宜迟
2017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立美

  近日,长期从事幼小衔接教育和儿童成长发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能够恢复留级制度,拯救一些孩子,给这些孩子一年的缓冲时间。留级对孩子未必就是坏事,我身边有好几个教授,小学时候留过级,2014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两位获奖者都曾在小学时留过级。”
  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各地有不少学生家长希望可以安排孩子留级。然而,按照现行教育政策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跳级,但不管学生成绩如何,都不得留级。这让想留级的学生,只得硬着头皮跟着升级,留下无穷的后遗症。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发育状况、勤奋程度、学习态度等因素,有一些小学生在低年级时并没有打好文化课基础,在学习成绩上与优秀学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小学生基础知识尚未打扎实,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又没养成,直接跟班升级,显然没有办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或者学习非常吃力,没有办法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提高成绩。久而久之,只会让这类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
  在现实中,可以不时看见有少数小学高年级学生乃至初中生,乘法口诀表还没背会,连基本的加减乘除算术都不会。让这类学生升级,直接升入初中,上课成了听天书,很多理科知识根本听不懂,完全没有办法学会。这显然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这也是很多家长、学生有留级需求的根本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从课堂教学层面说,虽然我们主张因材施教,但作为老师,要保障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权益,教学进度、节奏考虑到的只能是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因为个别跟班升级的学生基础知识太差,就停下来等他们,或者给他们开小灶补缺补差,这很不现实。况且在功利教育的当下,老师更倾向于照顾优秀学生,而非后进生。
  可见,不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还是避免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过早地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刀切”地不得留级很不科学,违背了教育规律,俨然成了误人子弟的教育政策。相反,恢复小学留级制度非常有必要,是回归教育规律。而且,宜早不宜迟,应当尽快落实。当然,恢复小学留级制度,并不等于学生升级还是留级完全由学校和老师决定,决定权和选择权应当交还给家长和学生。家长、学生认为不合适升级的,可以选择留级;反之,即便老师认为学生该留级,但只要家长、学生不想留级,那么就应当允许他们跟班升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