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线段
2017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蒋 硕(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师、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大概是日剧看多了,遥遥生下女儿后,对老公的称呼就变成了“爸比”,老公也顺其自然管遥遥叫起了“麻麻”。初为父母,新角色带来新体验,遥遥和老公都乐在其中。可是,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爸比”和“麻麻”似乎从口头的称呼变成了交流的套路。遥遥带女儿在外面玩时,会让女儿给老公打电话:“我们不回家吃饭了,爸比自己叫外卖吧”;老公也会在出差时和女儿视频,顺便“告诉麻麻别忘了去交车位费”,等女儿大些,一家人干脆建了个微信群,有事都在群里说,女儿常提醒“麻麻,爸比发红包了”“爸比,快听听麻麻转的歌”……一家人和谐愉快,似乎没什么不对,唯一不对的是,遥遥和老公渐渐忘了该怎么一对一地说话,生女儿之前的窃窃私语柔情蜜意,简直恍如隔世。
  发现这个“不对”是在寒假里,女儿去参加冬令营,家里只剩夫妇俩,屋子里和群里一下都冷清了(冬令营不让随便用手机,女儿没法发微信)。明明是享受二人世界的好时机,夫妇俩却面面相觑,不知说点什么好。又不是有矛盾,也不是彼此不喜欢,就是亲密不起来了。
  “一家人在一块,还挺亲的。”遥遥怪惆怅地说,“可是我们俩之间却远了。”
  很多伴侣都是这样——“远了”。有了孩子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同住,甚或只是在社交空间中共处,原本亲密的两人,就丧失了亲密的感觉。这种状态通常被归咎为“别的人和事占用了精力”“没有自己的空间”,这并不精确,像遥遥夫妇,并不是“没有空间”,而是“没有直接的联结”。这里面包含着几个层次的问题:
  其一,角色吞没
  “爸比”“麻麻”子女视角的称呼,虽然亲切,却也形成了一种暗示:“父母”的角色最重要,甚至是全部。这当然不对,任何一个个体都是诸多社会角色的集合,当其中一个角色被过度强化,乃至吞没了其他角色,它就会成为一种狭隘的引导,改变个体的心理模板(加工外部信息的主要标准),从而影响个体的关系和自我认知。听说,遥遥除了在家自称“麻麻”,在社交媒体中也把自己的名字设为“某某妈妈”,这就不仅对伴侣关系形成阻碍,对自我发展也是一种限制。
  其二,关系错位
  以子女为中心,似乎是当前我国家庭最常见的结构,一切角色、关系以及生活的运转,都围绕一个尚未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而展开,这其实是一种病态。在健康的婚姻家庭中,一对伴侣就是一个中心,其他关系围绕这个中心而运行,因为伴侣之间生命周期的同步、资源的平衡,才能保障家庭的稳定、积极发展,其他家庭成员也将因此而获益。所以遥遥的问题,不仅仅是亲密关系的问题,也是整个家庭的心理结构的问题。
  其三,间接沟通
  好的关系,应该是一对一、有足够的私密性和正面性,好的沟通也是。
  遥遥夫妇之间通过女儿“转接”的沟通,虽然也亲切和谐,却呈现了一种关系的阻断,一个需要“中介”的关系,怎么会亲密呢?
  所以,遥遥想找回往日的亲密,可以尝试修改一下沟通的习惯,同时也修正一下自己的角色与关系认知。要记住,伴侣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两个完整丰富、不局限于单一角色的自我共同构建,而在构建过程中,也要记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一对一的联结,才最亲密。
  微博:@Serena-Chiang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