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旧书不厌百回读
2017年04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玮

  作为“山东全民阅读形象大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省作协副主席马瑞芳在谈到阅读时称,现在图书资源丰富,大家应该多读书,读经典。
读书从读经典入手
  “1960年,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要去新华书店看书,从我很少的生活费中挤出几毛钱,买一本书带到自修室,那就是我们全班80个同学的节日,很多同学都跟我预约我买到的新书。”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读书经历,马瑞芳感慨,那时候获取书的渠道有限,现在渠道多了,所以更应该去多读书。
  在“全民阅读”环境下如何选读书籍呢?马瑞芳说,读书首先从读经典入手。“不管是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经典,都要找来读一读。”马瑞芳说,像是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经典,是经过上千年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华,是经过亿万读者审定后的书目,读来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经典最好是能够背诵,比如《古文观止》,就经常被拿来大段大段地背诵,除了可以更了解我们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交流时,也可以信手拈来,‘腹有诗书气自华’。”
精读经典,自有体会
  目前,对于同一经典,很多读者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认识。马瑞芳说,除了读者对书籍的不同理解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读者读错了版本。“比如有的读者认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风流放荡,那很可能是读了程甲本,不同版本的内容是不同的,读者应该选择经典的版本来读。比如萧涤非所注的《唐诗》,《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都是比较好的版本。”
  马瑞芳认为,读经典时,应该要精读,甚至要反复阅读,每一遍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里面。“我爷爷就经常对我父亲讲,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对我影响很深,直到现在我还在读《红楼梦》。读得多了,就会有自己的体会,对书籍的理解就更加深刻。”马瑞芳说,在读经典的时候,最好能够找一下这本书籍的导读,有助于理解书的深刻内涵。
年轻人要挤时间读书
  目前,根据相关报告统计,不少人玩手机的时间是读书时间的三倍,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忙碌而无暇读书,国人每年每人平均阅读7.86本书。
  “我一年中读了100本书,今年到现在为止,也已经读了30多本书。”马瑞芳说,“古人云,读书要‘厕上,马上,枕上’,就是说,上厕所、行军时和睡觉前,都要进行阅读。”马瑞芳表示,虽然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工作挤压了很多读书的时间,但是应该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据图书销售和阅读统计,大众读的大多是《小岛书店》《解忧杂货铺》等流行小说,针对目前消遣式阅读的流行,马瑞芳称,读流行小说也能够从中汲取有益的部分。“以东野圭吾来说,很多作家在写法上,就会不自觉地借鉴他的推理小说。比如易中天在写《中华史》王安石变法一章时,开头先说变法失败了,然后展开叙述,这就是借鉴了推理小说的笔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