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走过30年,深深扎根在民间”
民俗专家现场助阵文化节,社区居民直呼大饱眼福
2017年04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根植社区,精彩的文艺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本报记者 张九龙 摄
  刘精诚展示自己编织的“百财”作品。 本报记者 张九龙 摄
     “晚报走过30年,深深扎根在民间”,在晚报创刊30周年暨第二届“漱玉平民杯”社区文化节现场,12位民俗专家将剪纸、面塑、脸谱等民间艺术送进社区,送到居民身边,为晚报30周年助阵,不少居民直呼大饱眼福。

  现场即兴创作
“齐鲁融媒”剪纸

  在22日社区文化节活动现场,除了济南剪纸研究院院长王涛特地创作了晚报30周年作品外,剪纸专家徐健老师看到齐鲁融媒现场直播的摄像机之后,现场即兴创作“齐鲁融媒”剪纸作品赠送给齐鲁晚报,很多居民现场见证这幅剪纸诞生,都竖起了大拇指。民间传统手工艺专家刘精诚则特地带来了为鸡年编织的很多作品。据她介绍,这些作品接下来还要到聊城等地进行展览,先让咱们的社区居民过过眼瘾。
小记者现场学习
传统手工艺

  作为齐鲁晚报的一名小记者,王子怡现场参与了活动,尤其是在民俗文化展区,他学做了面塑和手链编织,这让他大呼“收获太大了”。
  在面塑专家刘刚的指导下,王子怡开始做起了面塑。在王子怡学习的过程中,刘刚还为记者展示了一幅小雪人的作品。据他介绍,这幅面塑作品就是一位小朋友在他的指导下现场制作完成的。“孩子们喜欢,我们也高兴。”刘刚介绍。
  “你们看,要这样编织,用这根线压住这里,然后另一根线从这里编织。”民俗专家胡立华在现场特别忙,她的展区前面围了更多小记者,她一点点为小记者做指导。在手工编织方面,胡立华的手艺在圈内闻名,尤其是她编织的中国结,很受大家的欢迎。在胡立华老师的指导下,六七名小记者都完成了他们的手编作品,大家自豪地展示给围观居民看。
精美手工作品
居民频频点赞

  “我们是侯氏社火脸谱,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你看这几个木质大型脸谱,以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等神话文化为元素创造而成,也寓意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侯氏社火脸谱传承人李小兰介绍起自己的作品来,简直是如数家珍,看到这么多居民对脸谱感兴趣,她把自己制作的鸡年脸谱赠送给居民。
  一个个串珠作品、一个个布艺作品、一朵朵丝网花玫瑰、一个个编织作品……由民俗专家带来的民间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引来了居民的围观,大家惊叹民俗专家心灵手巧,纷纷在现场竖起了大拇指。
  “之前,我只是在电视上和网上看到过这些民俗工艺品,没想到今天能有机会看到专家现场制作,真的是太荣幸了,希望齐鲁晚报能多搞几次类似的活动,带来更多的民俗大家,让我们大开眼界。”社区居民刘先生说。
  本版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王倩 林媛媛 张九龙 实习生 许昱洲 唐静 刘双媛 刘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