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下码头王皮戏:
“九腔十八调”传唱数百年
2017年05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皮戏艺人穿着戏服。
  因主角王皮而得名
起源于清朝初期

  王皮戏的起源说法不一,据东阿下码头老艺人讲,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朝臣孙司马(幼名孙广四,卓号孙老钱,园里庄人)传授过王皮戏。因戏中主角叫王皮而得名,大司马也当演员,在《土地爷添油》一剧中饰演王皮。
  平阴县、东阿县的县志记载都源自本县。《东阿县志》记载:王皮戏“为境内独有民间剧种,源于大桥乡下码头村”;《平阴县志》记载:“起源于孔村镇郭柳沟村一带,已有380年的历史,”作者为“平阴县的兵部侍郎孙光祀。”这说明起源时间应该是在1626年。按照《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孙光祀的生卒年大约为1614年至1698年,也就是说创作王皮戏时,孙光祀仅仅12岁,这样的年纪不可能当上兵部侍郎,所以要么王皮戏的创作年代有误,要么不是孙光祀创作。另外在《黄河音乐万里寻根》一书中记载,“王皮戏是孙光祀的父亲孙振图(1582-1649)所作”,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性。总之,不管是近400年的历史,还是孙家父子所作,都说明王皮戏应该在清朝初期完成。
  王皮戏这一稀有剧种,目前仅有一本《王皮传》剧本和一盒1991年录制的原声王皮唱词;1925年《王皮传》手抄本被山东艺术研究院保存,王皮剧被列入1998年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1959年,县一中音乐教师丁福基挖掘整理《两亲家顶嘴》一剧,在济南珍珠泉礼堂向省领导汇报演出,后参加地区业余剧团民间音乐会演,均受到热烈欢迎。业余表演者曾用王皮调编演《爷俩赶集》等现代剧目,参加聊城地区会演。
演出剧目多是喜剧
颇得百姓喜爱

  平时下码头的戏迷们忙时从事农业劳动,农闲时搭班演戏,特别是春节期间经常应邀到邻县和附近的乡镇村进行演出。至今当地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下码头人不害臊,大人孩子王皮调。下码头敲镟子,邻村来了大半子。”在东阿县及茌平县地界不管在哪个县,只要一说起王皮戏,人们都会说上一句“下码头王皮正版”,甚至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禅。
  王皮戏多在夜间演出,演出场地一般选在闲院荒场。演出前,全体演员(最多24人)扮装,手持各种彩灯,如伞灯、瓶灯、升灯、鼓子灯、篮子灯等,排成单行,前面一杆“图”字大旗开路,边扭边唱“路灯歌”。进入演出场地后,开始“跑场”。跑技有“里摞城”、“外摞城”、“十字穿城”、“踩街”、“乱劈柴”、“夹箔帐”、“龙吊挂”、“里二外四”、“里四外四”等,队形变化多端,彩灯上下翻飞,煞是壮观,让人眼花缭乱。当剧目演出时,前场演唱,后场演员配唱,俗称“拉崖子”,除演出整个剧目外,也演出折子戏。演出剧目多是喜剧,幽默,诙谐,风趣,颇得百姓喜爱。
  王皮戏的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呜嘟嘟、唢呐、也有锣鼓,但不常用。还有配合表演掌握节拍的手锣。主要曲牌有“叠断桥”、“贯孝灯”、“耍孩儿”、等,最细腻的曲子是“十八调”,人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咳”。不论是念白、唱词,还是数板,语言直白,简明朴实,通俗易懂,带有大量的当地口语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王皮戏中的角色王皮老丑扮相,十八大姐均为旦角扮相,剧中演员的表演动作采用了大量的民间秧歌和喜剧的表演艺术技法。演员的唱腔大量的使用了角、宫、徵、商四种调式,特别是在一个唱段中,竟然数个调式交替出现,确为当今所少见,音乐结构完整、严谨、新颖、流畅、令人耳目一新。戏语言通俗、幽默风趣、动作夸张、表演诙谐,演唱曲调绮丽、新颖、婉转、悦耳动听,深受群众喜爱。
曾濒于灭绝
如今王皮调继续传唱

  王皮戏浸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王皮戏观众逐渐减少,民间表演班子悄然萎缩。不管是在东阿还是冠县,演出都是十几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会唱王皮戏的越来越少。
  《下码头王皮戏》能够代代相传几百年,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唱“王皮调”成了当地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愁烦唱“王皮调”能够释放人们胸中的郁闷和烦恼;劳累时唱“王皮调”能够放松自我,排除疲劳;高兴时唱“王皮调”能给人增加欢快喜悦的情绪。
  十多年时光荏苒,当年王皮剧的部分老人相继去世,演员纷纷散伙,现存传承人只有李水成(77岁)陈月廷(87岁)等几位老人。即使像李水成这近八十岁的老年人因生活所迫也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而老艺人陈月廷老人至今单身一人住在三间老土屋内风度残年,如不及时抢救,《下码头王皮戏》这种稀有的民间戏曲将会很快消失。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地方戏曲的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山东省积极响应,提出实施“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为了保护这一剧种,当地政府每年都拨出专款支持王皮剧排演演出,并在春节期间组织到县城及镇驻地巡回演出,开展地方戏“进社区”、“进课堂”、“进校园”活动等。
  在聊城这方文化热土,“下码头人不害臊,大人孩子王皮调。下码头敲镟子,邻村来了大半子”的歌谣又继续传唱下去。

  本报记者 凌文秀 通讯员 韩银亮 徐胤 

  聊城地处晋冀鲁豫文化经济发展碰撞的要冲,京杭大运河开通为文化带来了繁荣,聊城这方文化沃土剧种繁多,梨园荟萃,道不尽的戏曲传奇。
  东阿县“下码头王皮戏”,是中国民间戏曲宝库中的一块艺术瑰宝,发源于东阿县牛角店下码头村,流行于东阿、冠县、茌平等地的一个稀有剧种。演出剧目多是喜剧,幽默,诙谐,风趣,颇得百姓喜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