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乡”变新村,梁水镇邢屯村完成美丽蝶变
两年间,他让贫困村“摘了帽”
2017年05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李怀磊 通讯员 王希玉
   
  “你看这路,就是王书记来村后建的,还有路灯、监控探头、净水机……”日前,在东昌府区梁水镇邢屯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邢风涛兴奋地告诉记者,市中级人民法院派驻的“第一书记”王新带队的帮扶组来村后,短短两年时间,这个曾经有名的贫困村换了新颜:路好走了,路灯亮了,水好喝了,危房改造了。甚至,连村里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日子都好过了。一举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村里两年大变样
  宽敞干净的道路,路边整齐的路灯,整洁的村貌,完备的绿化……走在邢屯村的街头,外人怎么也不会将这个村庄同两年前的样子联系起来,用村民的话讲叫“想都不敢想”。
  对于邢屯村之前的状况,党支部书记邢风涛很清楚,今年以前,村子里有贫困户48户,贫困人口75人,其中已享受低保的8户13人。“两年前,进村道路全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阴雨天气,村里的路简直没法走。”这一点,两年前,王新作为“第一书记”,和帮扶组成员刘晓斌第一次来到这里时也感触颇深。王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天刚踏进村口,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甚至有点打退堂鼓。稳定下来之后,王新和他的“伙伴”很快沉下心来,两年时间,这个省定贫困村硬是成功脱贫,并蜕变成一个现代化气息十足的美丽乡村。
  邢风涛说,新修好的环村公路长约1600米;新安装的路灯,将夜晚的村子照得灯火通明,以往天黑后,村里几乎没有人影走动,如今晚饭后,村里小广场到处是休闲娱乐的村民。
  不仅如此,王新又为村子里安装了净水器,所有村民持卡消费,村里专门安排一名贫困户管理。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又适时安排了贫困户就业。
  对于村子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贫困户,王新和刘晓斌根据其致贫原因,分别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比如,发展非洲雁养殖,一个大雁蛋的市场售价远高于鸡蛋的售价;再比如,将村里蔬菜大棚1.2万元的承包费用,分发给村里的贫困户。
  就这样,两年时间,一个省定贫困村变成了一个安装有净水器、摄像头、路灯的现代化气息十足的美丽乡村,难怪村里成立的“新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会选择王新名字中的一个“新”字来命名。
村民还想再留他一年
  “王书记来啦,在我家吃饭吧!”走在东昌府区梁水镇邢屯村街头,见到王新,不少村民热情地打招呼。这段时间,村民提的最多的是,让王书记再多留一年。村民这一不约而同的行为背后,是王新背后的工作与付出。
  “我这老‘绝户’,比有孩子的住的房子还强。”在村中孤寡老人刘老太太家中,刘老太拉着王新的手一直念叨着他的好。刘老太太是村中享受危房改造的村民之一,住进这样的新房,在之前想都不敢想。
  在邢屯村村口立着一块巨型标牌,除了村子的一些基本情况简介,它更是市中级人民法院双联共建的一张成绩单。
  标牌上清楚地写着,中级人民法院将本单位承担的5万元专项扶贫款拨付到位;通过与市电业局协调,为村里安装财政拨款补贴的农排表;通过与区水务局协调,对村里自来水管网进行了“一户一表”的改造升级;采取“种菜能手+贫困户”方式,新发展蔬菜大棚20亩,可实现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00元;积极推动发展庭院经济,投入1万元,为全村每户购买3棵核桃树苗;协调市交通局,新硬化村内道路1.5公里……
  “王书记给我们村干了很多实事,真希望这样一个好干部长期驻在我们村。”一位村民说。记者留意到,在王新的推动下,村里很多地方的变化很明显。眼下,王新正抓紧剩余的驻时间,尽可能多给邢屯村做一些事情。

  在村里蔬菜大棚,王新(右二)同承包户交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