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高地引来400余名高端人才
即墨实施人才集聚发展蓝图,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2017年11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即墨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
   文/片 本报记者 宋祖锋 本报通讯员 李云克 王慧
  近年来,随着青岛蓝谷、山东大学、一汽大众等大批高端项目密集落户,即墨人才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在政策扶持、创业平台等方面“软硬兼施”,即墨招才引智成绩斐然。目前,即墨人才总量突破17万人,汇聚“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400余名。
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地
  今年7月,即墨出台《关于实施“1111”人才集聚计划的意见》,提出了人才“1111”发展目标。未来将重点围绕健康产业、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集聚100名“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100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0000名国内和留学归国硕博毕业生,10万名本科大学生及基础支撑人才在即墨创新创业。目前,即墨人才引进各项工作已全面铺开,并初步形成了东部蓝谷为龙头、中部经济开发区为中心、西部老城区为依托的人才发展总体格局。
  如今,在青岛蓝谷,已汇聚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22家“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2所知名高校在蓝谷建设校区、研究院、科技园、研究中心,吸引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呈现出涉海涉蓝精英人才快速聚集的发展态势。
  “随着青岛蓝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经济开发区中国·青岛国际(生物谷)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等大批高端项目和重点区位密集落户和建设,即墨人才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即墨大展才华,即墨正在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地。”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健说,目前,即墨人才总量突破17万人,汇聚“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400余名。

创业平台搭建“人才舞台”
  “即墨对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在即墨创新创业。”王健介绍,其中,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最高可给予500万元生活补贴。另外,对高层次人才在即墨的创新创业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扶持资金。除了对高层次人才在即墨创新创业发放生活补贴和项目扶持资金外,还在场所、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
  即墨在人才引进方面可谓是“软硬兼施”,为打造人才汇聚平台,即墨还规划建设了院士之家、海外归国人才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三大人才发展园区。一系列平台的搭建,也为创业者们提供了大施身手的广阔舞台。位于青岛蓝谷的核心孵化器,目前入驻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青岛新材料研究院、中航动力非晶带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30余个,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从事科研开发。

吸引国内行业龙头落户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2016年,中国·青岛国际(生物谷)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在即墨经济开发区成立。据悉,即墨经济开发区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是国内第一个以干细胞再生医学为龙头的、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生物产业发展集群示范区,建立国家干细胞医疗健康转化体系以及网络,成立干细胞再生医学临床诊断、治疗、康复、医学技术个体化的技术转化中心,对国内所有人自愿储备自身亚全能干细胞,应用于可能患的疾病治疗以及组织损伤修复、自身组织再生等。
  “即墨对重要领域人才比较关注和重视,对干细胞在内的各个行业和产业创新业态的理解和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融洽的创业氛围,让我们将试验区选在了即墨。”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赵春华教授介绍,项目在即墨实施一年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与十余家全国知名三甲医疗机构等省内外科研院所和机构达成战略合作,还成功组织了首届国际生物医学健康年会暨鹤山论坛,展示了即墨作为发展创新产业的实力和信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