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学钧
针对近期多地发生幼儿在幼儿园受到侵害事件,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下发紧急通知,在全国开展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专项督导检查。这样的专项行动很有必要。被曝光事件虽是偶发性的个案,但短期内多地接连发生类似恶性事件,在某种意义上已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事关幼儿安全,相关各方必须及时行动起来。
正如舆论已反复指出的,这样的专项督导检查还需要系统性的治理作为后盾。如果没有公共投入的实质突破,没有学前教育资源的充分发掘,没有幼师待遇与整体素质的显著提高,在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托育服务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幼儿托育质量恐怕一时难有实质性提升,托育幼儿的安全问题恐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托育幼儿安全问题的根本性解决需要花慢功夫。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标本兼治,避免工作重心“跑偏”。为此,必须对简单化的“监控依赖”思维保持足够的警惕。
面对幼儿园虐童事件,不少人在愤慨之余祭出“杀招”——在各个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对幼儿托育过程进行全天候监控,家长及相关部门可随时查看监控视频。甚至,有企业家公开表示愿意免费为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急切、关爱之心,清晰可见。但是,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单纯从技术上解决问题的做法恐怕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道理很简单,监控设备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已经很不容易了,就算做到了这一点,监控设备本身也是可“操作”的,难保监控到的画面不是有所“选择”的。另外,监控设备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障,从而导致监控视频不完整或失真。如果再将诸如隐私保护之类的潜在法律问题考量在内,全程监控的思路根本不像想象的那么便于操作,那么容易奏效。
更何况,幼儿托育是一项极其繁琐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大量有形的投入,更需要大量无形的投入。就像医生一样,幼儿教师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良心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托育质量的是托育工作者在精力与爱心上的付出。而这份付出的多少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也包括应有的职业尊严。监控探头“全覆盖”,全程被“监视”的幼儿教师可能会因不被信任而心生怨怼。而这类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导致工作质量问题,甚至会“转化”为探头看不到的虐童行为。
必要的监控虽然有助于托育机构的监管,但是,指望通过更严厉的监控保障托育幼儿的安全显然不现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简单化的“监控依赖”不仅表现在对监控设备的“迷信”上,如果片面追求某种短期治理效果,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专项督导检查也会面临被简单化的危险,唯一不同的是由督导代替了监控。这种情况应该避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