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上好体育课,还把体育纳入家庭作业
让学生“动”起来,招多了障碍仍不少
2018年05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南市经纬小学的学生在学习垒球。 (资料片)
     5月15日,本报报道了我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体育课时等。目前,省城不少中小学不仅开足国家规定的体育课,部分学校还将体育纳入家庭作业。不过,“运动不如学习重要”等观念,让“动”起来依旧障碍重重。

  本报记者 徐洁 
实习生 夏晨雨      

老师视频批阅
体育家庭作业

  女儿在济南外国语学校读初一,省城冯女士除了每天监督孩子完成语数外作业外,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要监督孩子完成体育作业,并剪辑成视频上传到家长群里,供体育老师下载批阅。每周上传一次,每次5分钟。
  “体育老师的作业要求非常详细,批改也很认真,他会指出哪个动作没有做,哪个动作不够规范,并给全班学生打ABCD等级。”冯女士说。
  比如,其中一周的体育作业分腰腹肌力量练习和下肢力量练习两大块。腹背运动四个八拍,仰卧起坐20次一组,做两组;俯卧撑15次一组,做两组;弓步压腿四个八拍,原地蹲起20次,练习两组;半蹲跳20次或室外蛙跳10次,做两组。这些作业需要在一周内完成。
  冯女士说,上个学期的一次家长会上,体育老师还专门做了现场动员。目前,体育作业已坚持了半个多学期,大多数家长都很赞同,毕竟以后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身体好是基础。
  不仅初中,济南有的小学也将体育纳入家庭作业的范畴。一年前,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多个年级已开始布置体育作业,家长每天就孩子的运动情况打卡,这让体育这门“可有可无”的学科一下子重要起来。
由应试回归兴趣
体育项目自由选择

  “布置体育作业是从2014年开始的。”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中部体育老师康伟强说,当时教育界普遍认为学生体质下滑,仅靠每周三节体育课不足以提升学生体质,还需要让学生在课下也动起来。
  康伟强2004年成为一名体育老师,他对中学体育教学方式、意识的变化感同身受。他说,当年济南体育中考从30分提至60分,体育课的确“应试”了一阵子,毕竟考试是指挥棒。但他们很快发现,体育课还是应当让学生喜欢起来,才能真正动起来。只训练跑步、跳远等考试项目,很难让孩子们真正对运动有兴趣。
  几年前,该校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改革,体育分为必修、选修。必修是初中体育达标测试中的项目,而选修包括足球、排球、篮球、健身操/瑜伽等多个项目。每周两节必修,一节选修。
  济南市经纬小学给每个年级的孩子开设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如一年级开设乒乓球、二年级开设棒球、三年级学习击剑、四年级学习网球等等。
  “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运动员或者艺术家,就是想让孩子们学习一种特长,有一种可以陪伴一生的兴趣爱好。”经纬小学校长吴昳娴说。
  “我们有个对比,2014年以前,中考体育满分率是75%,改革后,提升了6个百分点。”康伟强说,在兴趣的主导下,学生的柔韧性、灵活性以及力量都提升了,自然对成绩的提升有促进。
认为加重负担
有家长反对体育作业

  “这个学期,我们年级的体育作业没能很好坚持,原因是有家长投诉,认为每天都布置体育作业,还要家长签字,加重了家长和孩子的负担。”15日下午,省城一位小学体育老师说,言语中透着无奈,他所教年级的体育作业也由必做变为倡导。“家长观念不同,有的认为锻炼可有可无。”
  除了观念不一致,场地限制、安全顾虑也是“动”起来的一系列障碍。
  一位长期从事教研工作的体育教研员说,虽然济南市对体育课向来比较重视,体育入中考也坚持了多年,但在他看来,学生体质仍有提升空间。
  “现在的体育课上,前滚翻、后滚翻、跳山羊等必修的动作已经很少做了,就怕学生意外受伤。”他建议,让学生在校园里真正“动”起来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比如孩子在运动中受伤,应该经过怎样的合法途径来处理?是不是应当给学生做一个更深入的体检,内容不仅包括常规检查,还包括先心病等排查,以防因不知情而发生严重意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