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香
王鼎钧先生是公认的散文大家,其作品独树一帜,呈现出大历史的深度、厚度和广度。王先生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仍笔耕不止,这本《海水天涯中国人》书写历尽沧桑后的人生智慧,向读者展示了文化夹缝中的生存与困惑。
中国人怎样在海外生存?1979年,王鼎钧先生只身前往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担任中英教材编辑,亲身体验和观察到纽约这个大都会的复杂多元面相。王鼎钧少时历经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后来留美,抹不去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愫,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悲天悯人的细腻情感。一个带着深厚传统文化观念的新移民,如何对待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王鼎钧在书中展现了中国人从初入纽约到久居的一系列生存状态。
中西文化差异造成了很多尴尬。《怨》中叙述一个初来纽约的人因为找不到房子,暂时借住在朋友家,朋友要求其电话费自付。后来迁出时,他算出电话费,然后买了一条金项链送给朋友的太太,觉得当面给钞票不成体统。谁知月初朋友照样寄来电话费账单,并爽直地说:“那是你给我太太的礼物,不是付给我的电话费。她不会卖了项链把钱交给我。”《门前雪》中讲人人自扫门前雪,从不去帮助别人铲雪,也不希望别人帮忙,界限分明。久而久之,华人为了入乡随俗,只好抛弃自己的中国传统。
生活的艰辛,导致部分华人人格的畸变。《他们开店》写几个中国人在纽约开店,随时都得防备遭受抢劫;《狼嗥声中》用“狼嗥”比喻纽约的险恶环境;《那年冬天》里因生活窘迫跳楼自杀的女子……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华丽外表下竞争的残酷。因为收集新移民资料的原因,王鼎钧想访问一个家庭,可对方却说:“老乡啊,咱那天下了飞机,跪在地上发了个誓,以前的事一笔勾销,再也不提。以后在美国,但求儿女长大成人,啥苦都得吃。你别访问啦,没啥好说的啊。”这种为了生存的委曲求全,让人辛酸。
那么,中国人怎样适应美国的社会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中美文化有异,中国人得丢掉自己的文化包袱。从孩子们非要买“保证褪色缩水”的裤子,从他们不喝稀饭喝可口可乐,不吃红烧肉吃汉堡包的时候(《怨》),以及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关于月饼》),从表至里,下一代已经完全从中国的壳中蜕变出来,而对于将自己的根深深植于中国传统的这一代华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得不去适应的痛苦。既然决定久居美国,就得从各方面适应美国,这是生活所必需的,但是从内心深处却割舍不下中国情。这种矛盾冲突在内心碰撞,形成关于文化、生存、价值观等的困惑与迷惘。
王鼎钧认为,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庸儒学,这决定了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美国人则认为死要面子意味着一事无成,他们肯定的是实际价值。中国传统历来主张长幼有序,晚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以示尊敬;美国追求人人平等,子女对父母都可以直呼其名。人情在中国人的心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与人之间主张团结合作,在衡量个人行为时,也多以道德为标准;美国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人与人之间也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二者之间对比,文化的冲突不言而喻。
读罢全书,不禁想到古人说的“知人而论世,读诗以观心”。读王鼎钧的文字,不仅看到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也认识了一位对历史、对时代具有敏锐感知的作家的灵魂。在浮躁气氛漫延的今天,王鼎钧先生的文字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