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古城行”,书画展新颜
搭建文化平台,汶上郭楼镇踏上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2018年07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书画展吸引了许多游人来到古城村。
     文/图 本报记者 汪泷 通讯员 张建喜

  7月29日,在汶上县郭楼镇古城村,一场文化盛宴正在村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中进行,“醉美古城行——当代实力派青年画家何健精品书画展”在这里盛大开幕。伴随着一件件精美的书画作品惊艳亮相,围绕着传统文化、特色农业作为发力点的郭楼镇,通过打响“郕国故都·荣氏故里”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极具郭楼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古城村外墨飘香
文化软实力再上新台阶

  走进古城村,游人们往往首先会被这个小河环绕、青砖灰瓦的村落所吸引。远远望去,古色古香的村子总会散发出阵阵“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尤其是当游人走到村子里的对花井、三乐岛时,那种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或许也不过如此。
  在这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村落里,“醉美古城行——当代实力派青年画家何健精品书画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走进村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置身于形形色色的热带植物之间的游人们,总会发现一幅幅令人惊艳的书画作品。
  这其中,既有娇艳欲滴的牡丹,也有金黄诱人的柿子;既有蔚为壮观的峻峰,也有吉祥如意的葫芦……每一幅作品,都彰显着不一样的艺术境界,也都流露出不一样的美好寓意。让漫步于绿茵小路之间的游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古城村,不一样的郭楼镇。
  而创作这些精美书画作品的作者,便是本次书画展的主角,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硕士、汶上县美术家协会主席何健先生。常年潜心研习书画艺术的他,作品先后入选第三届、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第三届中国扇面艺术展、第二届册页艺术展、山东省第四届书法篆刻展、第三届青年展、第十二届美术展、首届水彩粉画展。
  此次展出的作品,则记载了何健先生的艺术创作心得,是他的作品魅力的集中展示,为广大绘画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一次珍贵的学习交流机会。在展览现场,还展示了郭楼镇与广东纽恩泰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新能源---空气能的最新产品。据介绍,此次展览由汶上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山东华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郭楼镇现代农业示范园服务中心承办。
老学者凭借记忆
复原千年古村落历史

  承载着这场文化盛宴的郭楼镇古城村,则依托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色古香的千年古村氛围,正通过逐渐搭建起来的历史文化平台,不断提升古城村,乃至郭楼镇的文化软实力,用别样的形式开拓出属于郭楼镇、古城村的乡村振兴模式。
  当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古城村的村史馆时,年近八旬的老者张晋卿蹒跚走过。在当地,他是赫赫有名的民间学者,在村里村外都颇有名望。“张老不仅有文化,对古城村的历史也了如指掌。”在几位村民的口中记者才得知,原来,前几年镇上决定要深度挖掘、开发古城村的历史资源,却苦于历史典籍的断层而束手无策。“村里有历史遗迹,老人们也都知道,多少年来村里人便代代相传,早在周朝这里便有了村落。”郭楼镇副镇长张峰告诉记者。
  可即便如此,如何将历史脉络梳理清晰,却成了全村人的一个难题。于是在大家的努力下,村干部几经打听,才找到了张晋卿。“年轻时,我曾在朋友家看过一套木版印刷的《郕国城记》,大约是清朝后期所撰写的。”张晋卿回忆说,书中详细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叔武于郕,郕国城即位于现古城村。
  由此,张晋卿凭着对《郕国城记》的记忆,加上其他一些民间学者通过村里出土的明代碑刻碑文反复考证后,将《郕国城记》又重新进行了复原。与此同时,在村子的建设过程中,也不断出土一些历史遗迹,这才使得古城村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起来。也正因如此,古城村决定围绕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郕国故都·荣氏故里”旅游品牌。
千年古村展新颜
迎来现代农业发展机遇

  而在最初提出发展理念时,古城村只是个污水横流、垃圾围村,村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小村子。那时不要说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就是村民自己都对村里的环境有很大的意见。
  于是,为改变古城村面貌,进一步传承保护郕国历史文化资源,郭楼镇党委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时机,对古城村进行了高标准打造。不仅重新修复了村外的古护城河,而且依托史书记载,修复了对花井、三乐岛等景点。如今,走在古城村的乡间小路上,可以感受到一派乡村田园中才有的柳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人家。
  美丽乡村建设之初,汶上县委书记李志红就在调研时指出,美丽乡村的美不能只是“颜值”的美,还在于产业的美、乡风的美,美丽乡村要突出美在乡村、美在田园的理念,彰显田园气息、文化品位,打造产业基地。
  蜕变之后的古城村渐渐有了名气,也吸引了外地的农业技术公司来此投资落户。上海一家企业就是看好古城村的发展前景,与村党支部达成了合作意向,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
  企业目前已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完成集农业示范、育种、无土栽培为一体的高效观光玻璃大棚,面积约3500平方米,流转土地200余亩,建设冬暖式塑料大棚。在收益分配方面,村企签订合作协议,村集体以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入股分红10%,公司以资金入股分红50%,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40%,仅此一项,每年可为集体增收10万元。
  此外,村子的所有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在最后一片麦地今年收割之后,将全部种植中药材。张峰指着村外一片绿油油的田地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这些都是已经栽植的杭白菊。未来,村子将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决明子、板蓝根、乌豆、丹参等中药材,呈现出专业化发展趋势。
透过乡村看郭楼
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透过古城村的变迁不难看出,郭楼镇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制定了符合郭楼镇区域定位、资源优势、历史文化富集等乡镇特色的发展之路。
  郭楼镇党委书记李福坤介绍,近年来,在汶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郭楼镇党委政府立足“一镇三区”发展规划,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全力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美丽乡村示范区、社会治理创新区,奋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为此,郭楼镇围绕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片区做文章,请省农科院规划了牡丹养生小镇和9个村1.2万亩地美丽乡村片区规划,以一二三产融合为发展思路,将郭楼镇逐步发展成为集科技示范、农业特色产业生产、景观吸引、文化传承、休闲聚集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同时,围绕规划实施产业振兴,积极倡导药代粮、菜代粮、果代粮模式,在片区内发展草莓大棚500余个,800余亩;油用牡丹基地2000亩,玫瑰、杭白菊等中药材3000亩;发展葡萄、油桃、苹果等果树300余亩;依托4200亩采煤塌陷地,新建农光互补项目,发展日光温室大棚34座、春秋棚991座实施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不断掀起,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郭楼镇也不断推动文化振兴,深入挖掘区域内的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先后建立了郭楼镇党史纪念馆、古郕国历史展馆等。而此次“醉美古城行”书画展的举办,又是对郭楼镇文化软实力的一次提升。
  李福坤说,目前,以“醉美古城村”为核心的“郕国故都·荣氏故里”旅游品牌已初步打响,中药材种植、花卉产业、采摘园、农光互补等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全镇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