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言语关乎人性教育
2018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0月19日,有消息称,四川大学声乐系学生因外公去世向老师请假,老师却在全年级合唱课上公开表示:“如果这学期你家里面有四个人去世,我这门课,你只能重修。”10月20日晚,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团委学生会回应称,该名教师“言语表达存在不当,容易导致误解”,当晚已致歉并获谅解。
  学生的外公去世了,请假奔丧本来是件很正常、也很正当的事由。老师也好、学校也罢,并没有任何可以阻拦的理由。学生没有违反学校的纪律,缺的课可以补上,其他学生也可以理解,那么,学校为什么不能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更人性化的制度设置?即便一定要阐明“缺四次课就必须重修”这个规定,似乎也犯不着非要用“一学期家里面有四个人去世”来做类比。
  不准丧假已是不妥,还要拿学生家人的去世做例证,这其实与严明纪律已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种借题发挥了。对此,学生可以选择谅解,但大学不应该得过且过。
  学生当然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在制度的刚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小小的冲撞,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既能彰明律令,又能细察人情,其实并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情感的投入,事情就能处理得更合情合理。
  中国人民大学周濂老师曾撰文称,“多数老师对学生漠不关心”。这些话语虽然有些愤激,但至少就一些趋势性的表征看,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大学是人文渊薮而非商业机构,牵系师生的,更多应该是情感而非冰冷的纪律。学生接受大学教育,固然是为了提高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做铺垫,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该有超拔于功利之上的价值追求,即提高个体修养,发展并实现自我。
  老师张口就是你家里面有人去世,这样的粗鄙与冷血,令人侧目。尽管这或许只是反映了个别教师的素养问题,但也再一次为大学教育敲了警钟,一个良性的学术共同体,端赖大家共同护持,每一个个体的失序,都可能危及整体的声誉与价值诉求。(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