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葫芦对话
2018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爱君
  秋意渐浓时,从朋友处讨来一个葫芦,通体莹白,只是在“龙头”处“老到”地泛着褐黄,“龙头”顶上还有一截“龙须”,赫然直立着。把它摆放在一大丛绿意盎然的文竹前,对比分明。
  端详了一会儿。还真猜不透,它“葫芦里到底藏的什么药”。潜意识里,它应该是个有故事的。
  追根溯源,葫芦还真不简单。据史料记载,人们种植葫芦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了。在很多国家,人们把葫芦奉为图腾。在埃及,近几年在很多古墓里发现了葫芦制的陪葬品。而在我国,至少有20个民族拜“匏”,即崇拜葫芦。闻一多在他的《伏羲考》里,写到了四十多种与葫芦有关的神话。在彝族民间长诗《梅葛》里,汉、傣、彝、傈僳、回等民族,都是从一个葫芦里生出来的亲兄弟。神话故事里,在上古洪荒年代,葫芦还过了把东方版诺亚方舟的瘾。它神奇勇敢地救出了伏羲与女娲,这才有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如此说来,我们还都是葫芦的子民呢。敢不敬之!
  时至今天,人们早已过了靠葫芦救命的年代;葫芦也早已没了被仙人挂在腰间随时祭出去降妖除魔的威风。然而,人们对葫芦的喜爱却丝毫未减。
  摆置好眼前的葫芦。泡上一杯上好的茉莉花茶,仰躺在藤椅上。嫩绿的茶叶,在热水中起起伏伏;而那菊花瓣在茶尖的簇拥下恢复了生命般渐次打开。思绪也在这悠悠袅袅中升腾起来、漫延开来。
  记得小时候,见过这么一个场景:邻居一对夫妻吵架,暴脾气的丈夫那天生了气,好像还喝了点酒,指手画脚,声嘶力竭,情急处,拿起家中舀米面的瓢就摔在了地上,啪——瓢,碎了。这下子,可算戳了马蜂窝。那家一向温驯的女人发了疯似的闹将起来,怒不可遏的样子,很是吓人。现在想起,依然历历在目。后来,好事者打探明白:原来那瓢是那女人当初嫁过来时,娘家陪送的东西,是系过红绳的,意义非比寻常。
  说起来,这与我们北方汉族的一个民俗有关。旧时的婚礼中有一项顶重要的仪式,叫行“合卺礼”。夫妻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各持一个从娘家带来的由同一个葫芦分开的瓢,倒上酒,然后手拉手,共同喝上一口,再把瓢丢到地上,看瓢的仰、俯角度以及是否完好,这预示着夫妻今后双方在家里的地位和未来生活是否圆满。似乎有些迷信了,但它却是一对新人正式开始婚姻生活的见证。所以,绝大多数的夫妻是倍加珍惜的,通常是把两片合起来,用红绳系好,收放在新娘随嫁过来的大箱子里。一般是不舍得拿出来用的。后来,“合卺礼”演变成了现代婚礼上的喝交杯酒。
  微啜一口清茶,顺手拿起眼前的葫芦。小时候,自己做梦都想有一个宝葫芦。因为,在读过的为数不多的神话故事中,每一位大神仙都有一个宝葫芦。宝葫芦可以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天地万象,深藏其间,万千变化,随心所欲。
  葫芦朋友,看来你我有缘啊!虽然你不具备儿时所盼望的万千神通,也不知你是产自山坡上、农院里,还是园林里,然而却格外喜欢你所发散出的那久违的泥土气息。亲爱的,我该怎样呵护你呢?
  葫芦刚到手时,曾经想学他人,也来一个“文玩”葫芦什么的。朋友指点说,做“文玩”葫芦,它有点大了,还是做一“观赏”葫芦吧。于是,先把它放在阴凉处晾干;然后泡在清水里5—8个小时;再拿出来,用竹片或硬卡片“刮皮”;最后用松软的毛巾擦净晾干。如此一番,一个干净、清洁的葫芦,就精精神神地立在眼前了。耐心仔细地做完这些,再瞧它,则是一副还算满意的神色,好像在说,接下来,随你摆布了,最好讲点品位!
  摩挲着手边的葫芦,半眯着眼,我陷入了沉思。恍惚中,仿佛这葫芦也在好奇地端详着我。我揣摩它的世界,它审视着我的人生。
  脑海里浮现着刚刚刮过皮的葫芦。不温不火,不急不恼,不喜不悲,老僧入定般,安然谈定,圆融中空。好像包容一切,又好像浑不在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