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的原乡
2018年10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葆元
  读《稼轩词笺注》,我不止一次在历城的大地上游走,寻找一个叫四风闸的地方。那是辛弃疾的故乡。《历城县志》载:历城北十里有华不注山,小清河流经其下。山之东依次为柳林闸、五家闸、霸子闸、船柳渡、四风闸。当年的地标早已消失,青苍的原野和漂在原野上的村庄自有齐鲁大地的豪放。我叩问大地:辛弃疾当年是怎样走出去的?走向抗金的战场,走向词坛,引吭高歌一发而不可收,至今仍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出生在这个地方的辛弃疾还不叫辛稼轩,稼轩是他退居江西带湖以后给自己取的名号。辛弃疾字幼安。查《济南辛氏宗图》,幼安在这里出生时,北宋已经灭亡十三年,他睁开眼睛看到的是金国的旗帜。不久他的父亲辛文郁就过世了,幼年的幼安一直跟在祖父辛赞身边,他称祖父为大父。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只能在历史资料中查找。当他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已经在安徽亳州,那年他七岁。亳州也和历城一样沦陷于金人的铁骑之下,辛赞是亳州县令,委屈地做着金国的官。辛赞给他的孙子请了一位饱学之士刘瞻做先生。辛幼安走进学堂,同学中有一位党怀英。不知是家境的原因还是两位小伙伴过于要好,党怀英就住在辛家的官邸里。
  少年的辛幼安跟随大父宦游,到过汴京,目睹了女真贵族在故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大父告诉他,这是大宋的国都,我们是大宋的人。可是大宋在哪里?他用童稚的眼睛看到,关押大宋臣子的牢狱里,那些不失气节的官员们用矾水书写国破家亡的情怀,那些信件看上去就是一张白纸,但是放到水里,字迹立刻显现出来。辛赞见此,并不戳破,却无比惭愧,他也是大宋的官员,如今披着金人的官服,只能为金人做事。从大父日惭夜愧的脸上,辛幼安看出来了,国之重,气节之慨。
  辛赞领着孙子走过亳州、海州、沂州、宿州的任所,他的官职从刺史做起,一直做到防御州史。在沂州,他领着辛幼安登上一座高山,依山北望,神州莽苍,他告诉孙子,那边是家乡,他的家在历城四风闸!
  那一年,十四岁的辛幼安踏上归乡的路途,他是领了乡荐赴燕京参加礼部会试的,同行的还有他的同窗党怀英。少年辛弃疾第一次看到他北方的故乡,可是这里却是女真人的金国,在他心里无法放置原乡的情怀,埋下的是原乡点燃的仇恨火种。那次会试,党怀英没有考好,是年岁尚轻,阅历微浅;辛幼安没有考好,是他压根就不想考好。考好了做什么,做金朝的官吗?他大父告诉他了:你是大宋的人,你的国都在淮河以南。他的大父也一定告诉过他金朝官职加身的屈辱。
  家国恩仇,让少年辛幼安爱憎分明。这一份爱憎正是做着金朝命官的大父在他心中埋下的。
  四年之后,又是金朝省试之年,辛赞再次命他北上“应试”。这一次他踏上故乡的土地,看到的是金人在济南征兵,凡男丁都在募招之列。金主完颜亮用征来的济南人征伐淮河,去攻打退居淮河以南的祖国。这还了得!辛弃疾投笔而去。这时,从童年就与他同窗共读的党怀英却紧紧握住手中的笔。他长辛弃疾三岁,坎坷的家世,让他深知耕读的前程所在。辛弃疾看到的远方却是国家荣辱、社稷安危,决心以笔换剑!两位好友就这样分道扬镳。党怀英以后官至金朝翰林学士承旨,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辛弃疾则成为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们少年同行,青年背道而驰,为着各自的理想,晚年各效其人生追求,再无交往。只是在文学盛殿中殊途同归。
  就在辛弃疾投笔之时,耿京揭竿而起,组织济南民众发动了反金大起义。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再次返回故乡,聚集起四风闸两千人马挺起“投衅”的刀枪。现在想起来,济南的民众何其英勇,在宋王朝的军队节节败退、避居江南一隅之际,他们不惜以血肉之躯阻挡金兵的铁骑。耿京的义军就潜藏在龙洞的沟壑之中,辛弃疾找到他们时,实际上是给这支军队送来了建军的文化思想,这个建军思想他在《美芹十论》里说得清楚,就是在捍卫国家主权思想下的用兵、策敌。耿京没有看错,任命辛弃疾为山东忠义军的掌书记,把帅印交给他掌管。
  辛弃疾招募的义军人员庞杂,僧人义端也投入到这支反金的队伍中,谁也没料到他窃取了义军的帅印悄悄离去,想把它交给金人作为卖身的进见之礼。突如其来的背叛把辛弃疾推向险境,耿京怀疑他带来的这支人马的用心。辛弃疾单枪匹马向叛徒追去。那是一场何等勇敢的追杀,他追上义端,取下他的首级。我想到了数十年后他写下的《破阵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用自己的威武写下文学史上的豪放。
  济南义军的队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抗金英雄。辛弃疾向耿京建议,挥兵南向,渡过淮水,回归大宋。耿京同意了,派辛弃疾和自己手下几位副将同行,与朝廷商讨济南义军的南归。不料,辛弃疾和几位骨干副将走后,混进义军的张安国便谋杀了耿京。
  辛弃疾在建康(南京)受到宋高宗的接待,宋高宗赵构对崛起于济南的这支义师十分重视,以极品官位厚赐耿京,让辛弃疾和义军代表带着节钺返回。当辛弃疾一行即将渡过淮河,传来耿京牺牲、义军一夜星散的噩耗。辛弃疾带领几员骁将,夜过淮河,潜入敌军腹地,生擒张安国,硬生生把这个叛徒带回建康审判。这是辛弃疾用剑写下的词,短兵相接,惊天壮举。没有其青年的豪迈,哪有其晚年的豪放!
  回归南宋的辛弃疾矢志不改收复北方失地的初衷。无奈主和派太多,南宋152年,一直在战与和之间纠缠。辛弃疾叹息着隐居到江西带湖,在那里筑起一片宅邸,取名稼轩。他没有忘记四风闸,没有忘记龙洞山野里的烽火岁月,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重新拾起那杆笔写下他的遗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