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山东”是个全产业全社会共建的事儿
2015年0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岩侠        

  没人愿意过拿起筷子就闹心的生活,除了这假那劣,人们更愿意看到盘中餐里多些阳光。“食安山东”四个字本是本报的新闻栏目名,自2013年起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出,本报即主动担当发起组织了一系列以促进社会理性直面食品安全问题的活动。有幸,去年省政府实施“食安山东”品牌引领行动,“食安山东”四字被写进了政府文件,本报又积极发起组建了“食安山东”食品行业质量诚信联盟。
  “食安山东”怎么建设?结合本报对打造“食安山东”品牌的一些尝试,个人认为,这是件产管创结合、打建扶并举,贵在全产业链共建、全社会共治的事儿。重在抓好“两个头”、“链起一条线”,“推动品牌引领诚信建设”、“掐死准入难点”。找准重点难点让监管措施更加到位,广开渠道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促政企民沟通交流建立互信,推动龙头企业做好品牌引领,大力释放政企等各方面在食品安全建设方面的正能量好声音。
  “抓好两个头”。一个“头”是指监管部门要从市场消费终端入手严抓市场准入,让劣质产品进不了市场,尤其是至少进不了高档正规市场。用监管之手保证“好产品进好店,优质卖出好价钱”,以此从根本上保护上游生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另一个“头”是指农副渔生产主管部门要从上游生产源头上抓质量品牌,告诉公众“好食品是种出来养出来的”,不仅在于严查严管,贵在全产业链参与。
  源头质量建设是本,市场准入是根,如果不能解决让“好产品卖好价、孬产品上不了架”的问题,劣币驱逐良币,企业就缺乏搞质量品牌建设的动力。由于食品质量的好坏凭肉眼看不出来,一企一地出事整个行业受伤的问题永远不好解决。
  关于“一条线”,那就是在源头生产和终端市场之间“搞好一条质量安全追溯线”。这其实是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问题,依靠这条“追溯线”直追上游生产者,让好产品扬名,对伪劣生产者严惩猛打让其抬不起头。这是法治的基本精神,也是最有效的监管手段。
  源头管控上要抓住“一个重点”,让种植养殖业龙头企业发挥品牌引领作用。靠散户和一家一户的农民搞不好品牌农业,也难保障质量安全。农业等生产主管部门有责任推动各级农牧渔龙头企业切实发挥品牌引领和诚信示范作用。龙头企业在发展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国家支持,它们有责任在食品安全建设方面做出表率。退一步讲,政府牵头引导企业抓质量抓品牌,最终受益的还是这批龙头企业。
  监管上掐死“一个难点”。这个难点指的是流通主渠道的市场准入。各大型商超、食品专卖连锁机构等流通主渠道,都是各地最正规最重要的食品销售平台。这些主渠道是否能切实做到优价优质,消费者是不是信服呢?
  监管部门应从入口把关狠抓这些流通主渠道正规店的质量准入建设,尤其是对农副产品、生鲜肉菜蛋等非预包装食材食品更应加大抽检和曝光力度,并且务必做到查必有果、追根溯源、源头打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